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的新拓展

(三)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的新拓展

21世纪初对汉语虚词的研究进入一个集中力量组成团队的攻坚阶段,最出色的是由张斌与范开泰两位牵头的上海师范大学团队,出版了《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丛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该丛书一共有六本:《副词与限定描状功能》(张亚军)、《介词与介引功能》(陈昌来)、《连词与相关问题》(周刚)、《语气词与语气系统》(齐沪扬)、《助词与相关格式》(张谊生)以及《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齐沪扬、张谊生、陈昌来合作)。研究对象除了传统的四类虚词,还增加了副词。该套丛书的出版,因其鲜明的特色引起了语法学界积极的反响:第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即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以来汉语虚词研究的最新成果,尽可能地吸收了近年来虚词研究中已有定论的最新观点;第二,具有南北交融的互补特色,即体现出既有海派容纳百川、熔为一炉的特点,又有京派扎扎实实、辛勤耕耘的特点;第三,具有研究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特色,即以三个平面理论为指导,强调句法与语义的结合、静态与动态的结合、共时与历时的结合、描写与解释的结合,在挖掘汉语事实的基础上致力于理论上的创新。当然,这六本书,由于作者、研究对象、侧重点和切入角度的不同,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邵敬敏为首以暨南大学为核心的广州虚词研究团队开始异军突起。邵敬敏自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涉足虚词研究,特点是涉及面比较宽,往往结合结构或句式句类开展研究,有自己独特的理论见解。不仅发表了数十篇专题论文,如《语气词“呢”在疑问句中的作用》(1989)、《“吧”字疑问句及其相关句式比较研究》(1995)、《“也”字句与相似性原则》(2004)、《“幸亏”类副词的句法语义、虚化轨迹以及历史层次》(2011)、《论语气词“啊”在疑问句中的作用暨方法论的反思》(2012)等,而且在研究方法论上也进行了探索,例如《说“又”——兼论副词研究的方法》(1985)、《副词在句法结构中的语义指向》(1990)、《从“才”看语义与语法的相互制约关系》(1997)、《“宁可”格式研究及方法论意义》(2003)。近年来,该研究团队围绕着编撰《汉语虚词框架词典》,提出一系列新的构想,最重要的突破就在于为每个虚词义项建立“定位框架”,即尽可能地给出每个义项具体的语言制约条件,包括语音、词汇、句法、语境、认知、情态六大框架。并且在义项之间尽可能地建立联系,从而建立虚词分析系统,包括立体三维:横的义项比较、竖的语义演变,纵的运用模式。并根据语义聚合的类型(包括近义、反义、类义、同族等,结合句法分布、语义范畴、次范畴小类等)进行集中扫描。代表论文是《〈汉语虚词框架词典〉编撰的创新思路》(2013)。在这一研究思想指导下,该研究团队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例如:邵敬敏《副词释义的精准度及其方法论探讨》(2016)、《“除了”句的语义新解及其启示》(2017)、《主观性的类型与主观化的途径》(2017)。其他论文包括周娟《论话语视角标记“X说来”》(2013),马喆《“或者”类析取成分的多功能性分析》(2015),杨海明、邵敬敏《“说X(也)不X”主观情态义及其方法论思考》(2015),赵春利《介词“通过”与“经过”的句法语义》(2016),杨才英、叶瑞娟《“必须”的语义特征及其主观化》(2016),杨海明、周静《说“大概”与“大约”释义的科学性——虚词词典释义的精准度与用法说明的概括性》(201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