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了去了”的结构分析必须另辟蹊径

三、“A了去了”的结构分析必须另辟蹊径

“A了去了”的结构分析涉及两个问题:

第一,A后面的成分,“去了”或者“了去了”到底是一个词还是结构?大体上有三种意见:

a.“去”跟“了”是两个词组成的结构。

b.“去了”是一个词。

c.“了去了”是一个词,或者语块。

第二,“去了”如果是词,那么词性是什么?有四种不同观点:

a.程度副词。

b.语气词。

c.助词。

d.后置成分。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储泽祥(2008),他认为“去了”是一个词,而且是后置的程度副词,或者叫作表形状程度的后置标记。他认为:“去了”可能是由趋向动词“去”与助词“了”跨层虚化来的。趋向动词“去”表示从说话人位置移向别处,可以引申为远远超出所在范围的意义,通过隐喻,就可以表示程度远远超出一般情况,即表示程度非常高的意义。这个语义虚化过程的解释,是符合从空间域隐喻到程度域的认知过程的。但是这一说法的问题是有意无意地回避了第一个“了”。即使认为这个“了”是依附在A之后的,但是问题在于这一结构不可能省略这个“了”,它是构成“A了去了”必不可少的结构成分。事实上,“A了去了”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只可用A进行有限替换。

我们认为,对这样的结构进行分析,必须摒弃旧的传统思路,不要局限在是词还是词组的纷争上,更不要拘泥于必须属于哪一个词类的认识。我们认为这样的结构是在语言长期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了去了”本来不是一个词语,但是由于语言使用中跟“A”长期结合在一起整体使用,就形成了一个“语块”,它不是词,也不是词组,不能独立交际使用,必须依附在形容词(主要是单音节)后面才行,并且成为该框式结构中的不变项,严格地说,这是一种框式结构的标记。汉语中,这类结构标记比比皆是,对它们都可以作统一的解释,例如“越来越A”“V你个头”,其中“越来越”“你个头”是什么成分?既不是词,也不是词组,更不是句子,它就是这一类框式结构的结构标记。在该结构的虚化过程中,由于“了去了”高频联系在一起出现,就有了词汇化的可能性,但是至少目前还没有词汇化。相比之下,“越来越”“的话”“你个头”等由于使用时间久,词化趋势则更为清楚一些。跨结构层次的词汇化,在汉语的历史发展中并不少见,只是我们所讨论的“了去了”目前还处于发展的进程中,没有真正词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