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客观情态法

四、主观客观情态法

副词的语法功能之一,就是表现说话人的“主观情态”。客观事态与主观情态相对,前者往往就事论事,通常不明显涉及感情色彩;后者则彰显个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态度。从这一角度进行辨析也是很有意思的。

1.副词“总算”“终于”与“终究”:“总算”表示经历周折或努力后,终于实现某种愿望,因此往往带有某种庆幸义。例如:

(1)经过一番折腾,后来我总算找到了一份比较适合我的工作。

(2)一连下了六七天的雨,今天总算晴了。

(3)他很满意,总算死了。

即使表示周折、过程的言语片段没有在文中出现,实际上也暗示有这一过程。例如:

(4)今年春节总算没下雨,大家过得更高兴。

(5)这部书我总算买到了。

(6)啊!可好了!总算没有走错,没有走错!

“总算”还可以表示事情虽不是很好,但勉强还过得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有庆幸义,也显示出某种主观情态:

(7)比起那些人,小李总算识几个字。

(8)能见你一面,这一趟总算没白跑。

(9)今天没被大雨浇着,总算不错了。

可见,用了“总算”,不论是对事实的认定还是表态,总是带有强烈主观评判而且有比较庆幸的意味。

“终于”则表示事情经历一定过程后,最后出现了某种希望或达到了某种结果。其所修饰的是动词或动词短语都具有变化义或结果义,常跟“已经”“了”“下来”等词语同现。例如:

(10)我们爬了两个小时,终于爬到了山顶。

(11)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他终于活了下来。

如果所修饰的是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也表示动态变化义,常常与“了”“起来”“下来”等体貌词同现。例如:

(12)坚持锻炼了半年多,她的身体终于强壮起来了。

(13)经过一年的努力,实验终于成功了。

“终究”表强调语气,强调事物本质或终极的一面,多用于具有评价意义的陈述句。常与“从本质上来看”“从根本上说来”同现,或者与“最后”“迟早”“以后”“X以后”“总有一天”等预测义词语同现。例如:

(14)(从本质上来看,)历史事实终究是任何谣言代替或掩盖不了的。

(15)(从根本上说来,)他终究只学了半年汉语。

(16)长大以后,你终究会明白做父亲的这一片苦心的。

(17)他们相信,总有一天,真理终究要战胜谬误。

可见,“终于”与“总算”都表示事情经历一段时间,后者还强调经历了某些周折后,才最后出现了某种结果,区别在于:“总算”只能是说话人主观上希望达到的结果,而“终于”虽然也可以是说话人希望达到的结果,但也可以是不希望的,或无所谓希望不希望的,换言之,主客观都可以。因此凡是不希望达到的,就不能用“总算”。例如:

(18)在北京碰了无数次壁后,我也没推出自己的歌。最后,我终于(*总算)绝望了。

(19)她几次想说,但终于(*总算)没说出口。

另外,“总算”可以修饰否定式的庆幸义,“终于”不行。例如:

(20)啊!可好了!总算(*终于)没有走错,没有走错!

(21)日子总算(*终于)不会太难过。

“终究”和“终于”,虽然都具有终极义,即可用于表示事物最终达到某一结果。但“终究”常常用于对将来的预测,而“终于”多用于现实的叙述,不能用于将来时。例如:

(22)问题终究(*终于)会水落石出的。(将来时)

(23)期望有一天终究(*终于)能做得好。(将来时)

2.再如“终于”与“到底”,都可以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没能出现某种结果。因此,常常可以互换使用,语义大致相同:

(24)十年到底(终于)没有白过。

(25)到底(终于)不是长久之计。

(26)我到底(终于)还是没有胆量贸然造访。

(27)魏太武帝到底(终于)没有饶过崔浩,把崔浩和他的几家亲戚满门抄斩。

但是“终于”尽管可以用于不希望达到的结果,但是主要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而“到底”则只能用于疑问句,或者表示不希望达到的结果,两者有明确分工。因此,当用于肯定式的陈述句,强调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了某种预期的结果,则不能使用“到底”,只能是“终于”或“总算”:

(28)牵着敌人走了十几天,终于(总算/*到底)抓住了机会。

(29)终于(总算/*到底)有了自己的画廊。

3.再比如“简直”与“几乎”,都表示无限接近于某种情况,可以互换,尤其是用于夸张性的比喻。例如:

(30)简直(几乎)比登天还难。(自拟)

(31)简直(几乎)是家常便饭。(自拟)

但是语义倾向不同,前者主观夸张意味浓,后者客观评价色彩强。更为重要的是“简直”还有两个义项,表示“类似性”与“一致性”,这时就不能跟“几乎”互换。例如:

(32)简直(*几乎)是小小的图书馆。

(33)北京的秋天简直(*几乎)美极了。

反之,“几乎”表示将近发生或实现却没发生或实现的,也不能换为“简直”。例如:

(34)生了场大病,几乎(*简直)瘫痪。

(35)事情几乎(*简直)办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