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主观性的类型
“世界的客观性”是指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语言主观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之一,它以主体自身的需求或感知为基础去看待客体。所以,主观性必然是建立在客观性的基础上,没有客观性,也就无所谓主观性。但是主观性要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就有个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过程,就是“主观化”。因此,主观化也可以理解为从表述的客观性转化为表述的主观性的复杂过程。
这种主观性应该而且必须依赖于某种载体显示出来,对汉语来说,主要是借助于某些附加功能成分。语言里的三类主体词(名动形)是表现客观性的主体,而表现主观性的句法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从词类角度来看,主要借助于“副词、助动词、语气词”,甚至还包括“代词、量词、助词”等。当然也可以借助于句法手段,例如各种各样的重叠、话题化、焦点重音等。
这种语言的主观性,认知语言学通常认为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从主体看客体,从客体对主体的提示,主体与客体关系。这就分别表现为:主体特定的视角、客体特别的背景、主体对客体特殊的情感。
(一)显示特定的视角。即主体者在观察世界时所采取的角度,这个角度,应该作广泛的理解,比如是从自身的角度,还是从对方的角度,或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是从世俗的角度看,是从道德的角度看,还是从法律的角度看;是从时间的角度,还是从空间的角度,还是从三维的角度;等等。不同的解读将可能产生不同的结论。比如副词“幸亏”,既可以表示避免了不利的可能,也可以表示获得了有利的结果,这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问题在于说话者观察问题的视角。因此,即使同样一个行为或事件,就可能采用正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例如:
(1)幸亏我们及时赶到,否则就错过这班火车了。
(2)幸亏我们及时赶到,才赶上了这一班火车。
同样一个赶火车的事件,分别采用“否则”与“才”与前面照应,这显然主要取决于说话人话语视角的不同。
说话视角的不同,首先表现为说话人站在什么立场上说话。例如:
(3)这个东西,你不能吃。
(4)这个东西,咱们不能吃。
例(3)显然是站在“你”的角度,是阻止对方的某种行为,因而显得比较“冒犯”“不客气”,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例(4)则变换了角度,是站在“你与我”双方一致的立场上,也有强烈的主观性,但是显然不同于例(3),由于把自己也拉进来了,大大降低了“冒犯性”,显得“婉转”与“利益一致性”。这就是选择不同代词显示的主观性。
说话视角的不同,其次还取决于时间、地点、对象等外界语境的不同。比如副词“随处”与“随地”,都表示选择处所的随意性,但角度是有区别的。“随处(处所)”强调立体空间选择的随意性,“随地(地面)”则仅仅表示平面地点选择的随意性,因此有时不能互换。例如:
(5)他一疼起来就随地(*随处)打滚,真吓死人!
(6)类似议论随处(*随地)都能听到。
这一选择正显示了主观性视角的不同。
(二)表示特别的背景。这是隐藏在句子背后的背景认知,即与众不同的认知,这往往表现为某种潜台词,说话者通过某些手段暗示了某种信息。例如:
(7)昨天终于下雨了。
例(7)首先陈述的是一个基本客观事实:昨天下雨了。由于使用了副词“终于”,其背后的潜台词是“已经很多日子没有下雨了”,这一背景事实是由副词“终于”带来的。这就是主观性的“特别的认知”。
这种特别的认知,主要表现为对某一事件不同的认识,而且往往在句法结构上显示出来。比如“幸亏”构成的句式,有三种类型:完整式、前省式、后省式。分别显示了说话者不同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