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化与主观性

二、主观化与主观性

在句法中要表现出主观性,前提条件当然首先是具有某种客观性。然后再以此为基础进行“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所谓主观化,可以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语法化”;但是一旦“主观化”了,在共时平面,就表现为某些词语选择或句法特征。比如有条新闻,它的标题是:

(1)男子下载割腕图片,逼女孩儿约爱,女孩儿竟然报警。

这一标题最吸引人眼球的是用了副词“竟然”去修饰“报警”。什么叫作“竟然”?按照《现代汉语八百词》的解释:“表示出乎意料;居然。”我们观察实际使用情况,确实有既可以用于褒义,也可以用于贬义的。用于褒义的情况,例如:

(2)这样大的工程,竟然在两年内完成了。(《现代汉语八百词》)

(3)他的计算竟然如此准确。(《现代汉语八百词》)

但是,问题是表示贬义的占绝大多数,换言之高频组合的是贬义。我们随机去核查BCC语料库前100个例句,发现只有10个是褒义或中性的,其余占到90%的是明显带有贬义的。例如:

(4)这么好的天气,上班竟然迟到了!!!

(5)一年半不看英语,四级考竟然会有压力了。

可见,上述标题的潜台词是“本来不应该这么做,没料到对方做了”,明显带有不满意的感情色彩。可是新闻内文说:“本案中女子报警的举措十分正确。”既然如此,为什么要用“竟然”呢?似乎很不满意似的。可见,这里的“竟然”会引起误解,意味着说话人对女生报警不以为然。这里的主观化可能是“化”错了。

再比如副词“无故”与“无端”,都可以修饰贬义动词,因此有时可以互换。但是两者还是有明显不同。

1.“无故”还可以修饰一般没有贬斥义的甚至是正面意义的动词,“无端”不可以。例如:

(6)款项不可能无故(*无端)失踪。

(7)平日里警察不会无故(*无端)来检查身份。

(8)无故(*无端)不能发兵,遂想出下书的计策。

2.“无端”则往往修饰强贬斥动词,这时更不能换为“无故”了。例如:

(9)美媒体关注中国女商人无端(*无故)被殴事件。

(10)这种无端(*无故)指控,根本不值一驳。

(11)几名歹徒无端(*无故)向公安干警寻衅。

可见,在认知域里,两者都有“没理由”的因素,但是“无端”在感情域里还多了“指责”的感情色彩。相比较,“无故”的客观性要比“无端”强一些。

再比如:“快速”与“飞速”,都形容速度很快,常常可以互换。例如:

(12)我的专业知识在短时间内快速(飞速)提升。

(13)清华转身快速(飞速)下楼。

前者倾向客观描述,后者带有比喻“像飞一样”,显然主观性强得多。而“全速”开始主要用于机器或机器发动的交通工具,表示用最快或最大的速度运作或前进。例如:

(14)万枚纱锭正在全速运转。

后来也泛化,可以修饰一般的双音节移动性动词,其实背后还是有个隐喻:像机器似的运作。这时也具有了主观性,可能介于“快速”与“飞速”之间,因为隐喻毕竟不如明喻鲜活。例如:

(15)德军放心大胆地集中兵力全速推进。

(16)全速进行开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