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研究思路
学术研究最重要的是原创意识,决不要人云亦云,对同行,对前辈,尤其对权威,既要尊重,更要有一种大胆质疑的精神,要敢于提出挑战,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首先是大胆质疑,不质疑,就没有进步的动力;但是质疑了,还要小心求证;不求证,则永远只是质疑,而不是真理,两者必须有机地结合。第一位的还是要质疑,要敢于质疑,还要善于质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汉语研究的基础上,在汉藏语系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理论。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自觉地不断地换个角度看问题。
美国出了一本畅销书《蓝海战略》,意思是大家习惯在红海里拼杀,海水一片血红色,我们为什么不换个思维方式,另外开辟一个蓝海,寻找新的契机呢?用到语法学研究上,就是不要盲目地“跟风”,别人做什么,我也来做什么,那就永远也只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我们是不是可以另辟蹊径,也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也许可以叫作换个方式看世界,换个角度玩儿语言。这个“玩儿”,不是玩世不恭的“玩儿”,而是玩赏的“玩儿”,希望少一点功利主义,多一点兴趣主义。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我们特别提倡语法研究理论的原创意识。一方面,我们当然要注意从国外吸取一切有用的理论和方法,但是,我们不是“拿来主义”,而是采用“借鉴、改造、融合”的方针,更为重要的是自己原创。比如,语义指向的理论实际上就是我们汉语语法学家的原创。最早是吕叔湘(1979)的“指向”,后来又有胡树鲜(1981)的“作用点”,一直到刘宁生(1984)的正式命名,中间又经过沈开木(1983)、邵敬敏(1987,1990)、陆俭明(1993,1997)等人的研究与补充,一直到税昌锡的博士论文《汉语语义指向论稿》(2005),集中了许多学者的智慧,这才形成了语义指向的比较完整的理论。
前辈学者当年一再提醒我们:要求实,这并没有成为过去时。换言之,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田野调查,或者借助于大型语料库进行研究。现在有些文章,只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少数例句,翻来覆去地讨论,那确实很难解释更多的语言现象,在教学上也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在求实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提倡四新:新语料、新角度、新方法、新理论;必须提倡“为文之道创新意,语若无变死不休”。
我先后出了三本语法论文集:第一本叫作《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第二本叫作《汉语语义语法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即将出版的第三本叫作《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商务印书馆,2013),这正好反映了我30年来做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阶段,三个不同的研究重点:(1)三个平面交叉的立体研究;(2)以语义为出发点和重点的语义研究;(3)以关注当代汉语最新发展趋势为主的动态研究。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那时初出茅庐,在上海受到胡裕树、张斌先生关于语法研究“三个平面”思想的潜移默化,主要精力是做形式、意义、语用的立体交叉研究,尤其是语义与形式的关系。如果说爱情和死亡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那么语义和形式的对应关系就是语法研究的永恒主题之一。当年《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也是体现三个平面研究思路的一个尝试。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那时我的语法研究思想正在转型,正在向纵深方向探索。我痛感形式语法、功能语法虽然声势浩大,也确实有许多长处,但是他们没有能够抓住语法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深感吕叔湘、朱德熙先生的学说需要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所以试图以句法语义作为语法研究的出发点和突破口,研究的重点转向语义特征、语义指向、语义角色、语义结构、语义范畴等,开始有意识地鼓吹汉语语义语法理论,探求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法研究途径。
第三阶段研究是21世纪,研究眼光转向语言的变化、发展、变异。1996年以后我有机会到世界各地访学,特别是多次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多所大学交流讲课做研究,有了比较,视野明显开拓,我开始关注汉语语法的动态变化,开始关注汉语的最新发展趋势,并提出“框式结构”的解释模式。
学术研究,就好比一条长河,跌宕起伏,奔腾不已;千回百转,终归大海。我们的研究,也许只是这条长河里的一滴水,但是千万滴水珠凝聚起来,就形成了浪;后浪推着前浪,风起浪涌,就构成潮;潮起潮落,生生不息。所以,我们不必自卑,也不必骄傲。做一滴浪起潮涌的水珠,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