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语义褒贬倾向及其主体的属性
副词的语义常常有鲜明的褒贬感情倾向,但是,这里的情况相当复杂,往往跟描述对象的社会属性或自然属性相关。
其一,有时一个副词无论搭配什么对象,语义倾向是一致的。例如“昂然”,又作昂昂然,主要是描写人的精神状态,挺胸抬头、信心百倍、无所畏惧的模样,明显褒义。最常用的搭配是:昂然屹立、昂然挺立、昂然矗立、昂然耸立,以及走向、行进等动词。例如:
(1)孙福明昂然走向了铜牌决战场。
(2)在深化改革的道路上昂然奋进。
也常常采用拟人手法,形容事物、草木等,也是褒义。例如:
(3)秋到草枯木凋,而松柏却昂然挺拔。
(4)姹紫嫣红的花草树木昂然走进千家万户,点缀着人间春色。
(5)东海经济圈昂然崛起。
(6)海南的冬季瓜菜已昂然走上北方居民的餐桌。
其二,也有些副词始终是贬义的,如“颓然”,形容无精打采、萎靡不振的样子。例如:
(1)黄昏以后,她心情沉重地颓然回家。
(2)这样轰轰烈烈地挥洒生命,终究也会有颓然败落。
即使形容对象是事物,也是拟人手法。表现出一副败落、衰亡的样子。例如:
(3)一面墙就这样颓然倒下。
(4)今年以来长江最大的一次洪峰挟着余威颓然东逝。
其三,更多的情况是同一个副词,搭配对象不同就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倾向。比如“淡然”,表示不在意,不热衷,不放在心上;不当作一回事。也有重叠式“淡淡然”。在跟人的行为组合时,主要倾向褒义,形容人处理事情的一种比较超脱、不在意的神态。例如:
(1)于名于利,他就是这般淡然处之。
(2)他给人的是淡然一笑,但却是足以叩动心扉的。
(3)她平静而淡然地面对着这一切,默默地为着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4)那些能够淡然面对死亡的老人是幸福的。
但是在修饰事件、情况时,引申为平平淡淡、不起波澜、没有引发热烈反响的情况,则倾向于贬义。例如:
(5)这项活动淡然告终实在令人遗憾。
(6)到80年代后半期,可乐型饮料已在饮料市场上淡然褪色。
淡然,当然也可以是形容词,作谓语或者定语,可以接受副词修饰。倾向于褒义或者中性,但是往往只是形容人的情态,没有贬义,这跟副词的用法是保持一致的。
(7)面对荣誉,她仍淡然平静。
(8)淡然的眸光如冰清的水,流向远方。
(9)浓烈的激愤之情化作了淡然的纯朴的叙述。
(10)病中的邓妈妈对个人生死看得十分淡然。
其四,这样的区别大多表现在是修饰人还是修饰事物上面。但是,有的时候即使修饰的都是人,也因为其社会属性的不同而产生褒贬的对立。例如“傲然”是个多义副词,可能有三种语义倾向:多数是褒义的,也可能是中性的,少数是贬义的。这主要由语境,特别是由描述对象的社会属性决定。
a.褒义。形容人的坚强不屈、无所畏惧、独立不羁、挺拔自立的神态,这类用法是强势用法,出现频率最高。主要组合的动词是“挺立”“屹立”“独立”“宣布”等。例如:
(1)一群青年,傲然独立于思考者的行列之中。
(2)拥有这种精神的民族,才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他每次走过外白渡桥都要傲然四顾,深深感到现在这片土地才是中国的。
(4)你大概就会像阿基米德那样,傲然向世人宣布:给我一个方法,我就能解释整个世界!
如果修饰事物,尤其是植物或动物,往往倾向于褒义。这里显然也是拟人化的手法。例如:
(5)仅有几段城墙,依然耸立,傲然不动。
(6)102米高的铁塔在晨曦中傲然挺立。
(7)数九寒冬,青松翠竹,傲然挺立。
(8)神雕却退开两步,傲然昂立,侧首斜睨。
b.中性:骄傲地、不屑地、鹤立鸡群似的。往往用于客观描写,褒贬语义不明的情况。例如:
(1)罗马最有名望的年轻贵人们来求婚,她还是傲然拒绝了。
(2)那蓝衣少年皱了皱眉,背负着双手,傲然转过了头,他显然不屑和这些人为伍,是以也不愿争先。
(3)一位十分精干的、看上去还有些傲然的中年人首先站了起来。
c.贬义:形容自以为是,不可一世的丑态。这显然是描写敌人或者说话者鄙视的人,跟人与事物区别无关,而跟人的社会属性密切相关。例如:
(1)奥夫雷沙明明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却仍然是一副傲然不可一世的模样。
(2)在舍利弗和目犍连的心中,就傲然地以为世界上没有比他们再聪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