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情态与传统文化价值对框式结构语义倾向的影响
“一V了之”框式义表示无奈之中的选择,这实际上也是行为主体者的肯定态度,但是,在说话者看来,这一行为可能并不可取,因为它带有消极逃避义,所以主观态度是倾向于否定的。这就造成了该框式在实际使用时的语义倾向的两面性。
尽管如上文所分析的,说话者多数情况下是采取否定的态度,但是也还有部分情况是跟行为主体采取相同的态度,即表示赞同肯定的,此时说话者与行为主体的认知保持了一致。这主要是“一笑了之”“一死了之”与“一睡了之”几个少数框式。那又是为什么呢?
1.“一笑了之”,CCL语料库中共检索到147个例句,几乎都表达积极进取义的。这往往是面对不好的议论,或不如意的结果,甚至于不利的威胁,并不放在心上,采取一种超然的、不在乎、无所谓的态度。例如:
(1)老人通常都不太在意胜负,即便输了,也是一笑了之。(《给老爸老妈的100个长寿秘诀》)
(2)对各种议论,丁一笑了之。(《1994年报刊精选》)
(3)对这个称号,性格开朗的周迅一笑了之。(鲁豫有约:红伶)
(4)不管别人说长道短,我总是一笑了之。(《人民日报》1995年)
“笑”往往是人们在处理难题时表现出的超然态度,汉语里就有许多跟“笑”相关的成语:一笑置之、付之一笑、谈笑风生、笑口常开、笑容满面、笑容可掬、笑逐颜开、眉开眼笑,破涕为笑、哑然失笑、一笑解百愁,等等。可见,“笑”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笑了之”中说话者和行为主体形成一致的积极态度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2.“一死了之”,我们在CCL语料库中共检索到87个例句,其中76个例句都属于行为主体主观上的自动选择,表示积极进取义,认为“死”可能是一种解脱。这从跟框式结构搭配的词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动词“想(真想)”使用得最多,共23例;表示意愿的动词10例,如“请求、渴望、情愿、决定”等;其他还有“只有、只是、宁可、宁愿、索性、不如、恨不得、恨不能、准备、只好、还可以、试图、早日”等选择性副词。例如:
(5)她并不想真死,但此时此刻宁愿一死了之。(池莉《烦恼三部曲》)
(6)那小生只有请求一死了之。(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7)与其颠沛挣扎,倒不如一死了之。(《作家文摘》1996年)
(8)她情愿一死了之。(《1994年报刊精选》)
(9)他恨不得冲进火场一死了之。(同上)
(10)为逃避父母打骂,试图一死了之。(《人民日报》1996年)
表示中性的叙述性句子只有9例,而真正持否定态度的只有3例:
(11)不能不明不白地一死了之。(《读书》vol-24)
(12)有的甚至一死了之。(《1994年报刊精选》)
(13)这谷主如此狠毒,我焉能一死了之。(金庸《神雕侠侣》)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例句的上下文里,几乎都有彰显主体者或说话者主观意愿的词语。例如:
(14)我真想一死了之。(《1994年报刊精选》)
(15)她情愿一死了之。(《1994年报刊精选》)
(16)他恨不得一死了之。(《作家文摘》1996年)
涉及“死”,本来一般人都是排斥的,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死”其实并不是那么可怕,甚至于还可能是一种解脱或实现某种追求。中国文化对“死”的看法以儒家学说为主,概括地说,就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将生命的社会价值置于生命的本身价值之上,从而使有限的生命焕发出无限的光彩,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这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使得死亡成为了一种精神升华的过程。
3.“一睡了之”也属于这一类。例如:
(17)从小到大一有难事就一睡了之。(《文汇报》2004-08-18)
(18)哈欠连天,泪流满面,回家想一睡了之。(BCC语料库·微博)
(19)屋里那个女人倒好,吻了他之后一睡了之。(席绢《巧妇伴拙夫》)
(20)落下一屁股烂债,想一睡了之。(BCC语料库《微博》)
人们常常用“睡觉”来面对无法解决的难题,因为人们觉得睡一觉以后头脑可能会清醒起来,就可能会想出比较合适的办法。汉语里也有许多跟“睡”相关是俗语,例如:一夜不睡,十夜不醒。早睡早起,清爽欢喜。能吃能睡,长命百岁。早睡早起,赛过人参补身体。吃洋参,不如睡五更。这显然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习惯。我们在BCC和CCL语料库也找到一些例句,显示了人们常常采取“睡”的态度来处理各类问题。
(21)只好选个背风向阳的道坡搂着收音机先睡一觉再说。(《作家文摘》1994年)
(22)古应春例劝他不必再住客栈,先好好睡一觉再说。(高阳《红顶商人胡雪岩》)
由上可见,框式结构的整体语义倾向,除了结构特点之外,该框式结构中说话者的主观意愿以及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也是至关重要的,往往决定了该框式结构的语义倾向。这些内容似乎超出了语言的分析,但是,语言本来就是具有深刻的民族性的,我们怎么可能完全脱离民族文化来奢谈语言里的构式及其语义倾向呢?我们曾在《关于框式结构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指出:框式结构褒贬倾向的决定性因素总的特点是“感情色彩跟字面意义的褒贬无关,而是取决于构式义和语境”。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大语境”还应该包括时代、国别、民族文化等。
总之,“一V了之”这一框式结构主要表示了三层含义:一、时态:动作敏捷轻快。二、情态:态度干脆利落。三、目标:施动者希望借此直接而迅速解决难题。但是,结果如何却无从推知,因此实际上就可能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行为主体态度坚决,决心已下,给人决断的印象,这就体现了该框式结构的语义是快刀斩乱麻,动作果断而坚决,又不把后果放在心上,显得心理没有负担,达到说话者预期的效果,属于主动进取型,是肯定性的。如果说话者只是客观介绍并不掺杂自己的看法,则主客观一致。另一种是说话者的主观态度,往往认为“一V了之”虽然可以理解,但不考虑难题背后的复杂因素,采取了消极逃避的做法,显得简单粗暴、鲁莽轻率,因此主观判断上往往带有否定义。可见,该框式结构在语言表达上,就会表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语义倾向,显示出否定与肯定的两面性。框式结构提供了基本的语义框架,但是实际表达效果还要取决于说话者的主观意愿和民族文化的传统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