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义凸显的是主观情态

二、构式义凸显的是主观情态

框式结构之所以极为流行,最重要的功能是其在客观事态上凸显说话人的主观情态。客观事态,是指对外部世界(事物、动作、属性)的一种客观记录。也许记录时会带有某些主观的因素,但记录时是尽可能地抱着客观的态度。框式结构则不然,它本身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情态,包括褒贬倾向、微妙心态、多种情绪,带有强烈、鲜明的个人色彩。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多元意识开始上升,人们在日益民主开放的氛围里,更加容易张扬个性,而且,由于现代社会的节奏明显加快,框式结构的简便、明确、生动的功能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朋友的青睐,所以得以广泛运用。

比如,“宁可X也不Y”就是一种高频使用的框式结构,表现说话人在X与Y之间的一种主观选择态度:X与Y可能都不是最佳选择,甚至X比Y还糟糕,但是相比较之后,说话人明确表示最终还是选择了X而舍弃了Y。这一构式就是满足了这样极具个性的选择,以示区别于一般的常规选择。

这一构式中的X和Y是“利”还是“弊”(害),实际上有两个不同的标准:一是客观标准,所谓客观标准,就是公众所遵循的社会普遍认同的标准,也就是常规标准;所谓主观标准,则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目的,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取向,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该构式彰显说话人与别人不同的主观选择,因此带有反驳性、针对性与主观性。

按照客观标准,根据X和Y的关系实际上应该有四种不同的语义类型:

1.X和Y都是坏的(害),“两害相权取其轻”。X和Y都不好,都有害,但是两者权衡下来,说话人选择了X,而放弃了Y。表面看这是符合常规的,其实关键还是针对某些人实际上往往可能选择Y而放弃X。换言之,两害到底哪个更坏,实际上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标准的。下例就是针对选择“不饿肚子”(Y)的观点:

(1)我们张家虽穷,可是有骨气,宁可饿肚子,也不做坏事体。(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2.X和Y都是好的(利),“两利相权取其重”。客观上X和Y都是好的,难分高低。但是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考虑,因而采取不同的选择。下例就是针对选择“爱吃牛肚”(Y)的观点:

(2)“墨公自然知道我的爱好”,叶挺高兴地说,“牛肚韧而不腻,我觉得比海参好吃!”“可是我宁肯吃海参”,顾祝同笑笑,“这就叫众口难调嘛!”(黎汝青《皖南事变》)

3.X和Y各有利弊,“两难相权取其优”。X和Y各有优缺点,无所谓哪个一定好哪个一定坏,都不尽如人意,只是不同的人的选择倾向有所不同罢了。例如大路好走但路远,走小路路近却难走,可见无所谓绝对好坏,不同人就有不同的选择。下例就是针对选择“宁走小路”(Y)的观点:

(3)宁走大路,不走小路。

4.X“弊”Y“利”,“压利抬弊取其爱”。按照常规思路,Y明显优于X,自然应该选择Y而放弃X,但结果说话人选择了X而放弃了Y。表面看这种选择是超常规的,即舍弃实际上的利和得,而选取客观上的弊和失,关键是即使如此也是说话人的“心头所爱”。下例就是针对选择“看更加激烈的比赛”(Y)的观点:

(4)我们不该怀疑中国球迷的真心,但不成熟却是勿庸置疑的。从众心理让不少球迷宁愿多掏几百元去看一场几无悬念的比赛,也不愿看一场无论场面还是实质上都更加激烈更有看头的比赛。(汤敏《球迷,请陪国足走下去》)

总结这四种不同语义类型的情况后我们发现:所谓“利”或者“弊”,是客观标准在起作用;而所谓的“轻”“重”“优”“爱”,都是主观标准在起作用。因此,该框式结构的构式义应该归结为:凸显说话人与别人不同的主观选择。

正因为如此,如果X一定是“利”,Y一定是“弊”,则绝对不能进入该框式结构。比如:

*(5)宁可有所作为也不抱残守缺。

这句话我们语感上完全不能接受,因为“有所作为”本来就是好的,是应该选择的,“抱残守缺”本来就是不好的,就不应该选择的,该框式结构强调的是主观选择与众不同,如果这一选择性与大众绝对一致,则根本没有必要采用这一构式。可见,“与别人不同的主观选择”是该构式的关键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