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词虚化的进程

(二)实词虚化的进程

语义之外,还有词语的虚化,这在结构形式上可以得到证明。在元杂剧中出现了大量的表示“庆幸”义的“亏”“多亏”“全亏”“亏的”等词。其特点主要有两个:

第一,这时“亏”“多亏”所带的基本上都是名词性词语。例如:

(6)小生多亏[这白马寺长老]:一日三斋,未尝有缺;每谈清话,甚得其清致。(关汉卿《山神庙裴度还带》)

接着,名词性宾语后面出现了表示动作行为的后续句;再进一步,如果去除名词性宾语与后续句中间的停顿,就变成完整的小句了,“多亏”也完成了从动词转变为副词的进程。下面三例正好反映了这一演变过程。例如:

(7)此一场大功,多亏了[大夫也]。(郑廷玉《楚昭王疏者下船》)

(8)秀才,多亏[你也,寄书到此,远路劳神]。(尚仲贤《洞庭湖柳毅传书》)

(9)非小官之能,多亏[大夫用计也]。(高文秀《保成公径赴渑池会》)

例(7)“多亏”带名词性宾语,用“也”煞句;例(8)也带名词性宾语,也用“也”煞句,接着还有动词性的后续句;例(9)则干脆带了主谓短语的宾语,最后也用“也”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