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时动态:语言或者方言之间的互动格局

2.共时动态:语言或者方言之间的互动格局

共时动态关注语言接触和交融,包括不同的语言和方言,包括社区变异地域变异。一个语言系统,包括比较发达或相当高级的语言系统,实际上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表达方面更是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北方方言的正反问句,以往主要采用“AB不A”(吃饭不吃?)的形式,南非方言主要采用“A不AB”(吃不吃饭?)的形式。经过几十年的竞争博弈,显然,南方的格式占据了优势,并且发展到大量双音节的形容词正反问也使用这一格式了,例如,“漂不漂亮?”“大不大方?”甚至于可以问“O不OK?”显然语言具有自我完善的机制,在应用过程中,或者进行弥补,或者进行调整,或者从别的语言或方言中吸取营养。再比如,原先北京话里用“有没有”提问时,后面只能够带着名词性宾语,例如“有没有钱?”“有没有票?”如果后面是动词性宾语,只能够问“吃饭了没有?”“理发了没有?”南方方言,包括吴方言、闽方言以及粤方言,却都可以在“有没有”后面带上动词性宾语,这一说法显然比北京话原先的说法更为便捷,根据语言格式的类推原则和互补原则,现在北京人用“有没有吃过饭?”“有没有理过发?”提问的可以说已经比比皆是了。而且回答“有”或“有吃”的也时有所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