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研究的纵横互动
虚词研究不仅仅是当时当地的单维研究,更牵涉历时和地域的变化和影响。尤其是历史的演变,包括语法化和词汇化,以及方言的虚词研究及其比较。这是把现代汉语语法跟汉语史,尤其是跟近代汉语,以及汉语方言语法的研究结合起来了,体现了历史纵轴与地域横轴的互动,显然,这是一个新的亮点。这样,一头是由当代或现代向上追溯,一头则由古代特别是近代向下延伸。两方面的合流形成了虚词语法化研究的热潮,从而引起了包括汉语史学者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学者广泛的兴趣和关注。例如江蓝生撰写了不少考证虚词来源的论文,材料扎实,论证严谨,对语言事实给予尽可能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解释,代表作是《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1986)、《说“麽”与“们”同源》(1995)、《处所词的领格用法与结构助词“底”的由来》(1999)、《被动关系词“吃”的来源初探》(2000)、《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2004)、《汉语连—介词的来源以及语法化的路径与类型》(2012)、《连—介词表处所功能的来源及其非同质性》(2014)等,不仅从语义、句法的视角研究词语的语法化,而且还注意探讨音变与语法化之间的对应关系。她还出版了《近代汉语虚词研究》(语文出版社,1992)、《近代汉语探源》(商务印书馆,2000)、《近代汉语研究新论》(商务印书馆,2008)、《汉语语法化的诱因与路径》(学林出版社,2017)、《近代汉语指代词》(商务印书馆,2017)等著作,她的研究不拘泥于虚词的定义,格局比较恢弘,探讨相当深刻。再如吴福祥的研究也颇有特色,代表性论文有《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2003)、《关于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2007)等,他的研究思路比较开阔,往往具有全局观念,给人很大的启迪。他的代表作有《〈朱子语类辑略〉语法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语法化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并主编了《语法化与语法研究》系列丛书。此外影响较大的还有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语法化与汉语实词虚化》(学林出版社,2017),主要讨论了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词汇化的概念以及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关系等理论问题,并且有对汉语语法化现象的个案分析,以实词语法化为主,言之成理,颇有启迪。张谊生《与汉语虚词相关的语法化现象研究》(学林出版社,2017),除了讨论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和动因之外,也把一系列性质与功能各异的、正在发展中的实词及其相关的短语,归入虚词的语法化研究。史金生《语法化的语用机制与汉语虚词研究》(学林出版社,2017)则有意识地把语法化、词汇化理论运用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具体实践中,对汉语史上的实词虚化和结构式的语法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高顺全《基于语法化理论的汉语兼类虚词习得顺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追溯虚词的来源和演变义理,反映了汉语语法化与世界其他语言的共性,突出了汉语的特色,具有原创性。
汉语史的虚词研究,可分为古代与近代两大板块:
其一,古代汉语虚词研究,比较突出的有张玉金的系列研究,他主要致力于甲骨文包括出土文献的先秦语法研究,专著有《出土战国文献虚词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出土先秦文献虚词发展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等,还编撰过《甲骨文虚词词典》(中华书局,1994)与《古今汉语虚词大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其他专著主要有:黄珊《〈荀子〉虚词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裘燮君《商周虚词研究》(中华书局,2008),张显成《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简帛虚词研究专辑(第四辑)》(巴蜀书社,2010),李明晓、胡波、张国艳《战国秦汉简牍虚词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出土战国文献虚词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郭爱涛、黄南津《〈尚书孔传〉虚词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等。
其二,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引人注目的有曹炜的古典名著虚词系列专著:《〈水浒传〉虚词计量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金瓶梅词话〉虚词计量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以及《〈型世言〉虚词计量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特点是对专书进行量化统计和分析,很有特色。其他比较有影响的专著有:黄珊《荀子虚词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裘燮君《商周虚词研究》(中华书局,2008),解惠全等《古书虚词通解》(中华书局,2008),雷冬平《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钟兆华《近代汉语虚词研究》(中国社科出版社,2011),李明晓、胡波、张国艳等《战国秦汉简牍虚词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吴庆峰主编《〈论衡〉虚词通释》(齐鲁书社,2011),张国艳《居延汉简虚词通释》(中华书局,2012),谢纪峰《虚词诂林》(商务印书馆,2015),郭爱涛《〈尚书孔传〉虚词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彭松乔、吴艳《〈诗经〉虚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等。
汉语方言虚词研究,也呈现出多点开花、交相辉映的格局。伍云姬主编的“湖南方言语法系列”(湖南师大出版社)特别引人注目,它包括:《湖南方言的时态助词》(1996)、《湖南方言的介词》(1998)、《湖南方言的语气词》(2006)、《湖南方言的副词》(2007),以及《湘方言动态助词的系统及其演变》(2006)。此外,郑伟《吴语虚词及其语法化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比较有特色,该书探索吴语虚词及其语法化进程,在方法论上,把方言和文献结合起来,试图打通历时与共时的通道,从语法化角度探研方言虚词及其演变,这是方言虚词研究与历时虚词研究结合起来的一个有益的尝试。比较有新意的还有许彬彬《清末以来闽南方言副词系统及其变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主要选取清末以来日本学者所编纂的闽南方言教科书以及同时文献,考察近100年来闽南方言副词的共时状态以及历史演变规律,以期全面研究清末以来闽南方言副词的系统,其中着眼点放在了划分闽南方言副词小类上,使其范畴明确,并细致描写各副词小类,归纳其特点,结合文献、现时闽南方言调查语料进行比较。结合历史演变专题研究,突出闽南方言副词的地区差异性以及历时的演变特征。有关专著还有胡云晚《湘西南洞口老湘语虚词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李小华《闽西永定客家方言虚词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