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文本提供的上下文语境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一)真实文本提供的上下文语境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副词的释义最忌孤立进行,如果我们借助于大型语料库的语料,密切联系上下文语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重要启示。

比如“悻然”,“北京大学CCL语料库”显示“悻悻然”66条,“悻然”只有13条,说明该词文言色彩比较强,现代书面语里常写作“悻悻然”。《现代汉语词典》(以下有关注释引文均为第六版,不再一一标明)的解释是“怨恨愤怒的样子”。先观察有关例句:

(1)慑于纪委、监察局的保护牌的威力,来人只好悻然离去。

(2)刘黑七顿时变色,想了想悻悻然笑道……

(3)劳森悻悻然冲着自己的画发愣。

(4)竟被当地市管人员以假冒为由,统统没收,连收条都不打给。何振湘悻然归家后,与老人计议,决定到法院申冤报屈。

例(1)“来人”虽然愤怒,但是显然“慑于纪委、监察局的保护伞的威力”没有发作,只是“悻然离去”;例(2)“悻悻然”却还能够“笑道”,说明虽愤恨却没发作。例(3)尽管“悻悻然”,但也只是“发愣”;例(4)亦然,所以才会去告状。这些上下文提示我们:某人虽然内心很愤怒,但是关键是没有爆发出来,即属于“敢怒而不敢言”。可见《现汉》的释义是不准确的。该副词的释义应该修正为:“描写愤怒但没有发作的神态,书面用语。”

我们比较意义相近的“愤然”,就更清楚了。《现代汉语词典》注释该词是“形容气愤发怒的样子”,这一注释基本不错,但是跟“悻然”的解释“怨恨愤怒的样子”一比较,就发现区别度很小。请对比“愤然”的例句:

(1)他趁剃发的机会,愤然用剃刀割断自己的喉咙,用死来表示对明朝封建统治者的最后抗议。

(2)老吕愤然拍案而起,立即借了自行车,直奔离村15公里的县医院。

(3)大约120名改革派议员愤然辞职。

(4)联赛中,九太队以裁判水平太低为由,在比赛还剩1分10秒之时,愤然罢赛。

这些例句都显示,主体采取了表达愤怒的激烈行为,显然都不能改用“悻然”。因为一个是“愤怒而没发作”,另一个是“愤怒而且发作”。这两个副词有时候互换则不能成立。例如:

(1)他悻然默默离去/*他愤然默默离去。

(2)他愤然甩门离去/*他悻然甩门离去。

即使有时两者可以互换,但是给人的感受明显是有区别的。试比较:

(3)来人只好悻然离去。

(4)说完愤然离去。

可见,我们仅仅依赖于自身的语感,孤立地进行分析,是无法揭示其本质意义的。某个副词的核心意义只有在上下文真实语境中才能得以彰显,这样才有可能提高释义的精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