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研究的启示以及对“呢”的反思
《语气词“呢”在疑问句中的作用》(邵敬敏,1989)一文认为,在疑问句中,疑问信息是由语调决定的,跟“呢”无关。我们论证的方法似乎很严密,但犯了个基本错误,那就是认定有关疑问信息载体时采取了简单化的办法,即只承认单一的载体,而否认了复合载体和多重载体。通过对语气词“啊”的研究,我们需要对“呢”的研究方法论进行反思,并且提出以下修正意见:
第一,通常认为:“是非问句中,只有句调呈降调时,‘吗’才负载疑问信息,而呈升调时,‘吗’实际上是羡余信息。”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认识到,“语调是非问”跟“吗”字是非问是不同的类型,即使在升调的“吗”字是非问里,“吗”也绝对不只是个“羡余信息”,而是传递“求答”的重要信息。在语言中,没有绝对的羡余信息。它往往承担了其他的语义或者功能。如果真的是多余的,就必然会被淘汰。
第二,“非是非问句中,由于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都具有特殊的疑问形式,它们已负载了疑问信息……因此‘呢’也不一定非出现不可。换言之,升调和‘呢’也都是羡余信息。”这一看法显然也是偏颇的。因为,比较“谁去?”和“谁去呢?”,就会发现,后者有深究的意味,而这正是疑问范畴里的重要语法意义,绝不仅仅是一种羡余信息。
第三,我们正确地指出了在一定的语境中“NP?”或者“VP?”也可以构成非是非问句的简略格式(如“你?”“你去?”),因此就推论:“呢”在任何一问格式中都不负载疑问信息,包括“他呢?”或者“他不去呢?”这显然也是片面的。事实说明,即使在“他呢?”“他不去呢?”里面,“呢”也是承载“深究”这一疑问信息的。
从方法论上检查,我们需要改变过去的单向思维,不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错误地以为,为某种意义寻找其匹配的某一类语法形式,而且一旦找到,就排斥其他的可能性。而必须认识到世界是复杂的,某种语法意义完全可能有几种语法形式来分别负载,或者说,某种语法意义在不同形式承担时,是存在差异的。反之,一种语法形式,也可能负载几种语法意义。换言之:语法意义跟语法形式之间,往往不是一对一的匹配关系,而往往是一对多,或者多对一的交叉、复合、分载关系。比如说,橘子水,酸甜;这一感觉是由橘子汁决定的;现在加上了蔗糖,还是酸甜,不过比较甜。我们怎么能够断言,这一比较甜的酸甜只是由橘子汁决定的而跟蔗糖没关系呢?因为现在这一甜度明显强于原先的橘子水的甜度了。这一“橘子水理论”无疑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复合形式”的作用,这对我们加深认识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