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式结构“A了去了”
2025年09月26日
框式结构“A了去了”
近年来,“A了去了”(A为形容词)这样的说法相当活跃,可以说比比皆是,几乎成了一种时尚语言。我们发现,这种结构主要出现在人物的对话中。例如:
(1)嗐,那些事儿别提了,多了去了。(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也常常出现在一般的陈述语言里。例如:
(2)自己是“废物”,再公然宣布她“能生孩子”,这里头的文章就更大了去了!(冯苓植《猫腻》)
“A了去了”这一框式结构的兴起与流行,自然引起了汉语学界的关注,已有多篇与此相关的论文发表,颇为热闹。但是众说纷纭,意见不一。
本文打算运用框式结构理论,并且从时空(方言佐证以及历史溯源)两个方面来论证:
第一,论证“A了去了”是个框式结构,不必拘泥于说明“去了”或者“了去了”是词还是结构。
第二,论证“A了去了”结构的语法意义并非仅仅表示程度高,而主要是传递说话人对这类程度高“不以为然”的主观不满义。
第三,从语源来看,“A了去了”这一结构可能是受到汉语方言用法的影响而形成的。
第四,进行虚化假设,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证明“A了去了”可能是从“V了去了”经过“VA了去了”中V的脱落演化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