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疑问句形成的历史轨迹探讨
这类特殊的是非特指双层问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其历史演变的轨迹怎么样?根据我们观察到的历史语料,这类双层问大约在清代中期萌芽,起源于两类特殊的反问句。第一类反问句的特点是:1.带语气词“吗”,属于是非问句;2.句中出现“疑问代词”,但属于虚指用法;3.常伴随着语气副词“难道”“莫非”“岂不”“还”等,带有推测义或诱导义。例如:
(1)邓元吉说:“你还敢怎么样吗?”黄云说:“怎么样?不留你两个人!”(郭小亭《济公全传》)
(2)秃丫头说:“你去还瞧什么呢?莫非还要偷谁吗?”忠良说:“你这个姑娘知道什么?这院内不大干净。”(《施公案》)
第二类反问句的谓语属于“认知性”动词,构成“你(你们)知道/晓得/认得/了解/清楚/发现+疑问代词+吗?”构式,这类反问句,发问人其实心中是有答案的,只是故意询问而已,因此常常能够自问自答:
(3)你怎么不明白,你没发现今天这明军有多少吗?(齐秦野人《武宗逸史》)
(4)“嘿!乡下人,放着灯不逛怎么多管闲事呀?你知道这是谁吗?这是九贝勒爷府的阿哥爷弘涛。”(常杰淼《雍正剑侠图》)
(5)你说后藤新平十几岁的时候干什么吗?他在福岛县县署里当底下人。(平江不肖生《留东外史》)
这类反问句的诱导义比较明显,因此被问人常常给出答案。例如:
(6)“金钗呀!皇上难道没交给你什么东西吗?”“噢,临行前,皇上告诉臣,有个金钗,不小心丢了。”(齐秦野人《武宗逸史》)
(7)“你等可知道这贼是哪里人氏?姓什么?叫什么吗?”那高通海说:“大人明鉴,那盗御马之贼留下诗句。”(贪梦道人《彭公案》)
(8)“你向她说了什么吗?”何达武嚷道:“我头上没有癫子,我刚进来,没说的十句话,怪我呢……”(平江不肖生《留东外史续集》)
反问本身实际上就包含有一定的诱导因素,所以从反问句到诱导句,在交际功能上看,是可以理解的。这时实际上已经开始具备了双层提问的询问机制。回答可能是双层回答,也可能是直接针对特指问回答。比如民国时期的《雍正剑侠图》里例句就不少,而且各种类型都已齐全,说明该类特殊双层问已经成型。例如:
(9)“朋友,你知道这两人是谁吗?”“知道。一个上岁数的老头,家住在山东东昌府巢父林侯家庄。”(常杰淼《雍正剑侠图》)
(10)“您知道谷老仙长的二师兄、三师兄是谁吗?”“我二师伯谈笑清居无极子尚道明,三师伯爱莲居士太乙剑客何道源。”(常杰淼《雍正剑侠图》)
(11)“嗷!好好好!你知道我是谁吗?”“哎哟!不知道您呐。”(常杰淼《雍正剑侠图》)
可见,开始时由于反问句的功能导向,这类问句往往心中自有答案,或者自问自答。由于谓语动词“知道/了解”等的诱导作用,加上助反问的语气副词的脱落,反诘语气开始弱化,其本身内含的诱导功能慢慢凸显,很快就演变成一种比较常用的具有特殊功能而且可能会有双层回答的疑问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