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问与反诘问

(二)正反问与反诘问

正反问的并列两项恰好是肯定项与否定项,构成两歧格式,转化为反问句特别不易,在语义理解时,往往不好把握,正如吕叔湘(1944)所指出的:“两歧的形式,反诘的语气不显。”有时可能是肯定前面的肯定项,从而否定后面的否定项。例如:

(10)可他是个老人是不是?得孝敬……(北京人的自述)

(11)全不懂,全不会,可悲不可悲?(北京人的自述)

有时则可能是否定前面的肯定项,从而肯定后面的否定项。例如:

(12)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老舍《老舍剧作选》)

(13)这价码要是传出去,在这穴头儿还当不当?(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显然,这里的语义倾向必须结合语境以及说话者的心理与认知才能够准确把握。

总之,疑问句的结构类型跟反问句存在着复杂的转化关系:“吧”字是非问与“特指简略问”是绝对不能转化为反问句的;其他大多数都可以转化为反问句,只是出现的频率不同,反诘的程度不同,转化的难易度不同,对语境以及说话者的主观态度的依赖性不同。因此,当我们需要准确鉴别并且理解反问句时,反问句的结构类型、形式标记、语境制约就显得特别重要。从转化为反问句的角度看,语调是非问最容易,其次是疑问代词虚用的疑问句、“啊”字“吗”字语气词是非问,再次是特指问句,最后才是选择问句以及正反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