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式1的语法意义:对立互补,凸显B项
由于句式1的标记是介词“除了”,许多人断言:“排除”是该句式的核心意义,起码也是其中某个类型的关键意义。即使比较权威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也不能免俗。
假设“除了”句的前项为A,后项为B。我们发现,分析该句式的关键有三个:
第一,句子本身对讨论的对象实际上都有范围界定,不是漫无边际的。换言之,该句子是在某个特定范围内,显示说话人对A与B之间关系的主观看法。这个特定范围可能是显现的。例如:
(1)原来武当派共有一宫五观,分布全山,上清宫为一派中枢,由青峰真人担任观主之外,尚有金顶和纯阳、三元、通天、南岩五观。(东方龙《北山惊龙》)
(2)沙尘暴的形成,除了与风力、气温因素有关外,与土壤表层状况也有关。
例(1)讨论的范围为“一宫五观”;例(2)讨论的范围是“沙尘暴形成的原因”。可见其前提是讨论范围都明确无误。
有时候,这个范围在句子里似乎不是那么明确,需要听话人去观察,去发现。有时候,这个范围在句子里甚至于可能是隐含的,必须调动听话人的知识结构才能推知。例如:
(3)除了京剧,啥都想学喔。
(4)除了为银行打工,如今还要为报社、电台打工。(《我国房地产营销策划的10大障碍》)
例(3)讨论的范围,可以从动词“学”以及跟“京剧”的“动作/受事”语义关系推知,是“所有学习的对象”;例(4)讨论的范围,可以从句子本身提供的信息推知,是“打工的单位”。
第二,“除了A”,是否真的表示“排除A”的意义?我们先看“排除”的词义解释:[排除]:除掉;消除:排除积水;排除险情;排除万难,奋勇直前。(《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显然,“排除”说是不符合“除了”的句式意义的。因为“除了A”在这里不只是简单地表示“除掉;消除”,这个状语是前提性的,衬托性的,是为句子后项服务的。作为一个完整的句子,在其所讨论的范围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排除A,最多只是“暂时撇开”,目的不是不要A,而是为了凸显后项B与前项A不同。就拿其中最典型的句式,即句式1为例来观察:
(5)偏生儿子英俊倜傥,除了交女朋友外,样样稀松。
(6)除了上课之外,满脑子都是书院、书院、书院。
(7)除了上瘾之外,什么乐趣都没有了。(《硬汉不跳舞》)
例(5)更是说除了“交女朋友”有本事,其他是“样样稀松”没本事,也是前后不同。例(6)更是夸张地渲染满脑子除了“上课”,剩下的只有完全不同于“上课”的“书院”了。例(7)同样如此,“上瘾”是乐趣,其他乐趣就什么都没有了。可见,说话人在对某种事物、某种情况、某类现象作分析性陈述时,采取的是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一分为二的切分法:先撇开A,然后剩下的要特别关注的就是B了。也就是说,“除了”并非真正的排除,而是表示策略性的“暂时撇开”,目的是为了凸显后项B,并且进一步揭示A与B之间的二者必居其一的依存关系。
第三,显然,该句式的关键在于前项A与后项B的关系。其中A只是前提,作者的主观情态主要体现在对后项B的看法上。B实际上是焦点所在,也是全句的重点。但观察B,不能是孤立的,必须联系A,而且还必须结合语境。即使后面出现“都、全”等词语,也并非强调B的一致。换言之,所谓的“一致”,实际上指的只是B内部的一致,并非整个句式所显现的句法意义一致,这里强调的其实恰恰是前项A与后项B的“对立”。
可见,“除了”句的语法意义,是由“除了A”与后项B共同承担的。无论将其归纳为“排除”还是“一致”,都是孤立地看问题,因而是不准确的。关键是联系A与B就会发现,该句式的重点是凸显前后A与B的对立。综上,句式1的意义应该描述为:通过暂时排除A,重点揭示B与A的对立互补关系。而这一点恰恰也是可以证明的。
所谓的对立关系可能有好多种,最为典型也是最高频的当数肯定与否定的对立了。我们发现,当A是肯定式时,B句则往往采用否定式。这是高频格式,当然否定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
(8)除了他们以外没有别人。
(9)除了他,别无选择,而且即使你拥有了整座森林,依然选择了他。
反之亦然,A项如果是否定式,B项则为肯定式,只是其概率低得多。例如:
(10)除了不坐轿子以外,其他服装如凤冠霞帔、靴子、马褂之类,也都很容易搞到。(冰心《大学往事》)
(11)除了3公里以上的长隧道保持不变以外,其余路段将提到100公里每小时。
这样,即使A项没有出现否定词语,但是只要B项是肯定义,就可以推导出A项一定是否定义。而且几乎都可以在A项结尾补出相应的“否定性词语”来。(下面四个例句括号里的否定性词语都是原文没有,笔者补上去的)例如:
(12)除了一个(不喜欢),剩下四个Style都是喜欢的!
(13)除了他(没有离去)之外,所有的人都已上马随着离去。(古灵《引郎上钩》)
(14)除了3、11、14(没有做过),其他的都做过了。
(15)除了五音不全(没达到男朋友的标准),别的应该都可以达到男朋友的标准。
有时,即使全句没有明显的肯定与否定的对立,前项A与后项B的语义也是对立或者存在差异的,B句往往还有“很少”或者“全(是)”这样的词语呼应。例如:
(16)除了中小学和师范学校外,其他单位很少使用普通话。
(17)除了20多年前曾到北京当过一阵泥瓦匠外,他很少离开自己承包的那块地。
(18)除了“万年温玉”另有用途之外,公羊观主的东西,全在我老偷儿身上。
(19)除了不得不用普通话的时候,全是上海话在机舱里飞。当然,这样的对立本质上是语义的对立、认知的对立,“肯定与否定”只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完全可能包含其他语义上的差异,例如等级、水平、数量、程度等。这些“差异”都应该属于广义的“对立”。例如:
(20)除了个别人有事临时告假,报名表上的几十个人竟一个没少。(“告假”与“出席”差别)
(21)除了上班地铁挤了点,住这边生活还是很舒服的。(“挤了点”与“很舒服”的差别)
(22)除了三十多名归侨是来自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以外,其他都来自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的差别)
(23)除了一次考试名列全班第四外,其余均是第一。(“第四”与“第一”的差别)
(24)除了一个航班在昨天傍晚侥幸出行外,其余全部延误或取消。(“侥幸出行”与“延误或取消”的差别)
(25)除了他一人的西服和皮鞋是白色的,随从的西服和皮鞋皆黑色的。(“白色”与“黑色”的差别)
(26)除了中间在大学任教两年,先后就在两个杂志社工作。(叶延滨《读创刊号风景有感》)(“大学”与“杂志社”的差别)
归纳起来,句式1有几点需要特别指出:
第一,讨论前项A与后项B的语义关系,必须有个前提,即都必须限制在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已知信息的某个范围之内。
第二,“除了”所显示的“排除义”,其实只是“相对排除”,并非“绝对排除”。所以我们称之为“暂时撇开”。
第三,这个所谓的“暂时撇开”,并非只是“除了”句式最高频最主要的句式1所特殊具备的,而是所有“除了”句的核心意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四,使用“除了”句式说话人的言语策略不是切除法,而是采取的二分比较法,“除了”的搭配项A与后项B一起构成该句式所讨论的全部对象。因此,句式1的语义关系应该是“A与B对立且互补”。与其说该类句式表示“排除”,不如说句式1的语义表示暂时撇开A项后夸张地表示剩余的都是与A截然不同的B,从而揭示前后项A与B的对立互补性,并且凸显B的重要性。
第五,句式1是该句式的高频类,也是其核心句式。A与B的语义对立,主要是肯定与否定的对立,其次是意义上的对立,再次则是意义上的差异。后项B还常常有“全部/都/皆”相呼应。因此,对句式意义的分析不能孤立片面进行,必须前后联系起来进行全句考虑,否则必定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