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直走在汉语研究各个分支领域的最前头,关键是它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不断在更新,在变化。一方面注意吸取海外最新的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也特别注重从汉语事实出发,挖掘出带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显示出中国学者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首先,“比较”是语法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在虚词研究方面,比较的应用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这方面做得最突出的当推陆俭明和马真两位学者。马真在2004年推出了最新研究成果《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4),提出了“多角度的比较”,包括以下十个方面:(1)句类;(2)词类;(3)音节;(4)轻重音;(5)肯定与否定;(6)简单与复杂;(7)位置;(8)跟其他词语的配搭;(9)语义指向;(10)社会心理。其中不少是经验之谈,很有哲理性。比如语义和用法并重;不要把格式义误认为是虚词义;注意虚词对句类的选择;关注单双音节、轻音重音、肯定否定等要素对虚词义的影响和制约;等等。
其次,近年来,有关“主观性”与“主观化”的理论运用到虚词研究上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所谓“主观性”就是指当说话者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或对外界的看法时,在客观性基础上凸显自己的主观意图和情感。包括:主体特定的视角、客体特别的背景、主体对客体特殊的情感。而共时平面的主观化,通常是通过语音、词语、句法这三条常规途径。当然,对汉语来说,词语途径大概是最主要的。显然,虚词是彰显主观性的极为重要的手段。从主观性和主观化的新角度切入,这就为虚词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人们将更多关注语义,尤其是情感对虚词选择的制约。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赫琳《现代汉语副词语义指向及其计算机识别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崔蕊《现代汉语虚词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肖治野《现代汉语虚词的值行域、知域、言域考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潘海峰《汉语副词的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