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虚词研究前景展望
汉语虚词研究势头很猛,研究的主战场从20世纪80年代的北京,发展到20世纪与21世纪交叉时期的上海,近年又蔓延到了南粤广州,逐步形成了全国开花、“北上广”为核心的格局。由于人们对汉语虚词作用有了新的认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出现了更新,因此,21世纪汉语虚词研究必将日新月异,更上一层楼。我们预测,在以下六个方面,将会有更加灿烂的明天:
(1)重新认识虚词在汉语语法体系中无可替代的主导地位,这将使得汉语虚词的研究踏上一个全新的台阶。尤其是“广义虚词”说的提出,在原有小范围的虚词基础上,包容了那些兼有虚词功能和实词作用的词语,不仅扩大了虚词研究的范围,而且将为虚词研究注入新鲜的动力。因为虚词研究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学术上分类的需求,更是汉语教学和汉语应用的需求,说到底,是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求,这才是学术发展的真正动力。
(2)虚词研究的重点不只是语法意义分析,关键在于形式上给予验证。因为语义往往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必须扩大对语法形式内涵的理解,对验证手段需要进一步的开拓。最重要的就在于要为每个虚词义项建立“定位框架”,即尽可能地给出每个义项具体的语言制约条件,包括语音、词汇、句法、语境、认知、情态六大框架。并且在义项之间尽可能地建立联系,从而建立虚词分析系统,包括立体三维:横的义项比较、竖的语义演变,纵的运用模式。并根据语义聚合的类型(包括近义、反义、类义、同族等,结合句法分布、语义范畴、次范畴小类等)进行集中扫描。要根据词语的同现或不能同现,跟实词组合的可能性及其频率,语气语调乃至韵律,还包括句类、句式、句型,甚至于构式(框式结构)等的制约条件,在结构组合中进行分析。
(3)虚词研究必须引进“语境”(上下文)的概念,不要把它仅仅看作是一种语法概念。其实语法的规则本身就是在语言使用中才得以实现和发展变化的。语境的制约是虚词词义变化的极为重要的条件,这不仅涉及句子前半截和后半截,也不仅涉及前后分句,更可能涉及前后语段,甚至于句群、语篇之外的知识背景。语境将开拓我们新的视野,引进新的制约要素,激发我们新的联想。
(4)虚词研究的深化,必须在时间(历时)的纵轴和空间(地域)的横轴结合上下功夫。可以说,虚词的前身基本上都是实词,语言交际的需求经过历史的发展,才逐步产生了种种虚词。而虚词在发展道路上,由于不同地区的差异,展现出不同的进程,这就不仅需要引进方言虚词的交叉研究,还需要进行方言虚词之间的比较研究,乃至于跟普通话虚词的比较研究。其中,特别需要重视虚词的主观性和主观化,考察虚词发展进程中,主观性是如何起作用的,主观化的进程有哪些变化和规律。因此,横向的比较研究和纵向的语法化词汇化研究将使得虚词研究更为丰满和充实。
(5)重要虚词的个案深入研究和语义类别的范畴虚词的比较研究,将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要的高频的而且意义复杂而精细的虚词,当然需要借助于新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深入精准的分析,同时,同一语义范畴(比如:程度、预测、疑惑、否定、虚拟、递进等)的虚词群体的类聚扫描也是极为重要的。两者相辅相成的结合将促使虚词研究的深化,也有助于语义范畴的研究。
(6)虚词研究,必须在方法和工具方面现代化、网络化。我们必须借助于大型语料库,只有在大量真实的生动的语言事实的检测下,我们的虚词研究才能够揭示汉语真正的规律。语料库,不仅是我们虚词研究的出发点,也是虚词研究结论的监测站。此外,我们还进行大数据的云计算,运用可靠的数据来进行必要的解释,必须进一步跟人工智能结合,还包括跟逻辑研究、心理研究、神经研究相结合。我们坚信,对虚词在汉语语法系统中的定位和重大作用有了新认识的基础上,有关研究必将获得新的动力和方向,必将出现新的突破,取得灿烂的硕果。虚词研究不仅是汉语语法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可以断言,这正是汉语语法的精华所在,是汉语语法特色的载体之一。无论怎么估计虚词在汉语中的特色和作用都是不会过分的。汉语虚词研究的春天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