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理据的解释性

八、背后理据的解释性

进行比较分析,不仅仅是指出比较对象的区别,更为重要的是揭示其背后的理据,这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但是真正要做到这一点还是很困难的。例如《现代汉语量词词典》(郭先珍,2002)在比较动量词“通”与“番”时,指出:计量言语行为时,有时可以替换,如“批评一通、表扬一通、训斥一通”,可以说成“批评一番、表扬一番、训斥一番”。但“大哭一通、狂笑一通、胡吹一通”等,习惯上不能用“番”替换,不说“大哭一番、狂笑一番、胡吹一番”。另外,在计量动作行为时,“通”一般不可以用“番”替换。例如“发了一通火、砍了一通树、跑了一通”等都不能用“番”替换。同样“思考一番、研究一番、经历几番风雨”中的“番”也不可用“通”替换。

这样的比较,仅仅限于简单替换层面,只是一般的描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指出其理由。我们早就指出“通”和“番”都属情态量词之列(邵敬敏,1996),“通”表示的是动作的“混乱”情态(即动作过程不是层次分明,而是浑然一体的情态);“番”表示的是动作的“繁复”情态(即动作过程不是机械简单,而是繁多复杂的情态)。正因为“通”与“番”情态义的差异,才决定了其组合上的差异:“通”的“混乱”情态决定了它可以跟“哭、(胡)吹”等杂乱义动词组配而不可以跟“思考、研究”等条理义动词组配,“番”的“繁复”情态决定了它可以跟“研究”“经历”等复杂义动词组配而不可以跟“砍(树)、哭”等简单义动词组配。

至于这两个词为什么都可以跟“批评”“表扬”“训斥”这一类动词组配,关键是这些词所表示的动作,既可以有混乱性,也可以有复杂性。(周娟,2012)总之,量词比较时如能既注重横向的替换比较,又注重纵向的缘由比较,那不仅可增强释义的操作性,还可增强释义的理据性。

其实比较的方法并不限于以上若干种。我们的眼界要放宽一些,可以引进语音比较、句法比较。例如“既A又B/既A也B”:

前一构式侧重于叠加,但以A为基础、为主体:

(1)他既懂英语,又懂日语。/他既懂日语,又懂英语。

(2)她既聪明又大方。/她既大方又聪明。

所以一定是前项“懂英语”“聪明”为主;A与B如果互换,则意义就变了。后一构式侧重于平等兼备,A与B可以互换而意义基本不变:

(3)他既懂英语,也懂日语。/他既懂日语,也懂英语。

(4)她既聪明也大方。/她既大方也聪明。

比较也可以利用句法分析来鉴定。例如“把(名量)”与“把(动量)”:

(5)打(一把雨伞)。

(6)(推一把)小车。

名量词的“把”跟中心语名词语义特征有相似之处,动量词的“把”跟动词的语义特征有相近之处;而且名量词的“一把”不能删除修饰的中心语“雨伞”,而后者“小车”可以删除。有时这一构式可能产生书面歧义:“摸一把扇子”,可能是“摸/一把扇子”,也可能是“摸一把/扇子”。

有时候还要利用语境来帮助鉴定。例如人称代词“别人”与“人家”,都泛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在与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相对时,二者可以互换:

(7)我不管人家(别人)说什么,我自己问心无愧,什么也不怕!

(8)别人(人家)说什么,你不用管。

区别在于:

1.当跟第三人称区别指称时,则只能用“别人”,不能用“人家”:

(9)余家当时7口人,别人(*人家)陆续地搬走,最后,余幼芝的堂兄也搬走了。

(10)他需要别人(*人家)帮忙,同事也愿意帮忙别人(*人家)。

2.“人家”还可指物,“别人”不可以:

(11)人家(*别人)好好地飞着,你为什么一定要把它捉来关起?

(12)狗狗,算了,人家(*别人)是咏春猫……服输吧!!!

总之,近义虚词的辨析,需要不拘一格,进行多元比较和综合比较。其中,最重要的是四类观察:一是看组合功能,该虚词能够跟哪些词语进行组合;二是看词语同现,凡是语义特征一致则可以配合呼应一起使用;三是看构词差异,因为不同语素必定会造成不同的语义特点;四是看主观情态,感情态度的细微差异会导致语义的不同走向。其他方法则是辅助性的,因词而异,因句而变。最后,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需要特别注意两点:第一是尽可能找到简明的验证标记;第二是对差异或区别给出一些合理的解释或理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