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各类研究及其突破
在有关虚词各类研究中,副词的成就最为突出,语气词、介词相对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连词、助词研究略为逊色。
首先,副词因其数量众多,常用副词意义微妙,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其中,张谊生的研究独步天下,攀上了该项研究的制高点。他先后出版了四本系列性专著:《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现代汉语副词探索》(学林出版社,2004)、《现代汉语副词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10)、《现代汉语副词阐释》(上海三联书店,2017),这可以说对现代汉语副词集大成的研究,既有微观的个体研究,也是中观的比较研究,也有宏观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既有对新虚词的深入挖掘,也有历时的语法化的追溯性探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副词研究,张谊生是倾注了一生的心血,并且攀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他的研究特点是:语料扎实可靠,分析细致入微,观察全面独到,结论可靠信服。其代表作是:《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2000)、《范围副词“都”的选择限制》(2003)、《“都”的语法化和主观化》(2005)、《试论主观量标记“没、不、好”》(2006)等。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的专著是最多的。一是对副词各小类进行深入探讨。例如:齐春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邹海清《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功能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季薇《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张则顺《现代汉语确信副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贾改琴《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形式语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二是涉及共现、顺序等规则的探讨,例如:史金生《现代汉语副词连用顺序和共现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尹洪波《否定词与副词共现句法语义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高顺全《多义副词的语法化顺序和习得顺序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等。三是涉及语音、语用的跨界多角度研究,例如:徐以中《副词的语用分析及相关语音问题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董桂君《副词“再”的多角度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徐以中《副词的语用分析及相关语音问题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四是汉语和外语的副词比较研究,例如:彭玉全《关于与现代日语时间表达相关副词的研究——以表示事态存在副词和事件发生副词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施建军《汉日语同形副词研究》(学苑出版社,2012)、原苏荣《汉英副词性关联词语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3)、吴卫平《日语提示助词和汉语焦点副词的对比语言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等。
汉语史的副词研究也硕果累累,例如: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葛佳才《东汉副词系统研究》(岳麓书社,2005)、王鸿滨《〈春秋左传〉介词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陈群《近代汉语程度副词研究》(巴蜀书社,2006)、高育花《中古汉语副词研究》(黄山书社,2007)、许伟东《〈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巴蜀书社,2008)、赖慧玲《〈全宋词〉川人词作中的语气副词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李素英《中古汉语语气副词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许彬彬《清末以来闽南方言副词系统及其变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栗学英《中古汉语副词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张家合《汉语程度副词历史演变的多角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等。
其次,语气词(语气助词)研究中,最有特色的是赵春利关于句末助词(即语气词)的系列性研究,他的研究往往能想前人之所未想,发前人之所未发,主要特点是:第一,对虚词语义的分析准确到位,并且特别注重逻辑的推理和论证。第二,注重验证,采取“共现”与“不能共现”的对比来进行形式验证,从而保证了语义诠释的精准性。第三,利用大型语料库,引进上下文以及语境来制约语义的理解。代表性论文有:赵春利、孙丽《句末助词“吧”的分布验证与语义提取》(2015),赵春利、石定栩《“呗”的态度取向及其语义基础》(2015),赵春利、杨才英《句末助词“嘛”的认知与情感的关联性研究》(2016),赵春利、陈玲《句末助词“算了”的分布验证及其心理取向》(2016),赵春利、方甲珂《“喽”的功能、意向、态度和情感研究》(2017)等。
其他研究主要是涉及近代汉语和方言,例如:任晓彤《元杂剧语气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华建光《战国传世文献语气词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翟燕《清代北方话语气词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翟燕《〈聊斋俚曲〉语气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楚艳芳《中古汉语助词研究》(中华书局,2017)。其次是方言的语气词研究,例如:方小燕《广州方言句末语气助词》(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翟燕《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研究》(齐鲁书社,2008)、彭小川《广州话助词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再次,介词研究中,现代汉语介词研究显然是重点,前期有金昌吉《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1996)和傅雨贤、周小兵、李炜等的《现代汉语介词研究》(1997)。最新的成果主要有: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周文华《现代汉语介词习得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李德鹏《现代汉语双音节介词成词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万莹《相似介词“X”与“X着/了”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陈昌来《汉语“介词框架”研究》(商务印书馆,2014),王世群《现代汉语框式介词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明宏《空间介词的语义关联性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6),张谊生《介词的演变、转化及其句式》(商务印书馆,2016),郑通涛、马杜娟《现代汉语常用介词语块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
历史研究也不乏精彩的专著。例如: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中华书局,2002)、张赪《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赵大明《〈左传〉介词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史冬青《先秦至魏晋时期方所介词研究》(齐鲁书社,2009)、田春来《〈祖堂集〉介词研究》(中华书局,2011)、邱峰《〈南齐书〉介词及比较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等。
第四,连词研究中,近年来出版了几本有关专著:潘志刚《魏晋南北朝汉语连词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刘凌《战国楚简连词语体差异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李艳《〈史记〉连词系统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17)、徐朝红《汉语连词语义演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张文贤《现代汉语连词的语篇连接功能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不过必须指出,连词往往跟复句有关,因此邢福义有关复句研究中有大量涉及连词的精辟分析,只是作为连词专门研究则显得单薄了一些。
第五,助词研究中,助词数量有限,个性比较强,因此成果也比较少。主要专著有:林新年《〈祖堂集〉的动态助词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6)、翟燕《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研究》(齐鲁书社,2008)、刘敏芝《汉语结构助词“的”的历史演变研究》(语文出版社,2008)、吴卫平《日语提示助词和汉语焦点副词的对比语言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楚艳芳《中古汉语助词研究》(中华书局,201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