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虚词框架词典》编写方法论的创新

二、《汉语虚词框架词典》编写方法论的创新

以往所有虚词词典的编撰,基本上只是列举词义与举例说明,最多进行一些近义或反义辨析。因此,即使词义的解释是准确的,碰到具体的句子,也常常无法对号入座,也无法熟练运用,更不可能举一反三。我们编撰新的虚词词典的关键就是建立“框架”,扼要地说,框架,就是该虚词出现的语言环境、语言制约条件。正因为虚词的词义(实际上也就是它的语法意义),比较虚灵,不容易解释,更不容易掌握,所以特别需要运用特定的语言条件来进行定位,建立“虚词定位框架”是这部研究型虚词词典编撰的核心思想,再配合“勾画词义地图”以及“扫描义场类聚”,这就形成了虚词词典编撰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三部曲。这在虚词词典编撰的方法论上应该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1.建立定位框架。本词典在理论上的突破之处在于,以义项结合功能为纲,为每个虚词的每个义项建立起“定位框架”,即指出该虚词在某个特定语境中必然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实现什么样的功能。换言之,义项的确立只是第一步,建立“定位框架”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给某个虚词以定位定性,这也是这部词典的灵魂和核心。

2.勾画词义地图。我们不以仔细列举若干个义项为满足,而是尽可能地结合历史的发展演变线索以及各个义项之间的共时关联,进行义项之间的关联,描绘出深层次的词义地图。从而建立虚词分析系统,包括立体三维:横的义项关联、纵的词义发展,以及直的运用模式。

3.进行类聚扫描。词典的编撰必须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的做法是在尽可能吸取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根据语义聚合的类型(结合句法分布、语义范畴、次范畴小类等)进行集中扫描,在近义、反义、类义的类聚比较中彰显其特点。

我们认为汉语虚词词典编撰的方法论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并且提出“定位框架”的新的理念,配以“勾画词义地图”与“扫描义场类聚”的新理念,试图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在这一新颖方法论指导下,尽可能地吸收新时期以来有关虚词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且借鉴大型语料库进行取样并检验,最终编撰成一部新颖的《汉语虚词框架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