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主观情态与客观状态的不同视角

(二)借助主观情态与客观状态的不同视角

副词的义项不仅跟修饰的谓语动词密切相关,而且也跟主语的是否具有主观意识密切有关。比如“断然”与“截然”语义相近,但是实际是很不一样。《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的注释是:

“断然”:(1)形容词,坚决、果断;(2)副词,断乎(绝对,多用于否定式)。

“截然”:副词,界限分明地。

首先,义项(1)的“断然”是不是形容词?查阅北京大学语料库,共得到1 374条例句,其中真正作定语的,主要是“断然措施”118条,“断然手段”1条,“断然的”作定语(修饰“态度、措施、手段、口气”等)46条,作谓语2条,合计147条。而作状语则有1 127条,占总数的82%。形容词主要是作定语和谓语,也可以作状语。在作状语占压倒优势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把“断然”看作是副词,同时还承认有形容词兼类的存在。这是由使用概率决定的。反之,如果一个词,主要作定语和谓语,作状语只是少数,那就应该看作形容词,比如“漂亮”,也可以作状语,例如“漂亮地转身”,但那毕竟是少数,所以应该只看作形容词。此外,“截然”主要作状语,应该是副词,其实它也可以作定语,例如:截然的区别、截然的对错、截然的界限,等等,共14条。显然首先也应该看作副词,少数是兼类形容词。

其次,我们发现“断然”与“截然”语义上有明显的对立。前者跟人的主观性有关,表示态度坚决,再引申为显示某种“必然属性”。

1.表示主观态度坚决、果断

修饰的动词主要有三类:

a.表态性动词:拒绝、否认、放弃、反对、驳斥、回答、表示、决定、做主、选择、认为、中止;

b.行动性动词:采取、行动、起义、处置;

c.分离性动词:离开、分开、拆开、隔开。主语通常是人或人组成的社团。例如:

(1)陈独秀认为他当过旧军官,断然拒绝。

(2)哈塔米总统此前在达沃斯断然否认伊朗拥有核武器。

(3)叫我们断然处置。

(4)不过,疯牛病重现的威胁还是促使英国政府断然采取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

(5)我咬牙断然离开了这里。

(6)他断然把我们两人拆开。

有时主语不是人,是物,则往往属于拟人手法,好像有意志似的。例如:

(7)一道混凝土高墙将东耶路撒冷的阿布迪斯镇断然隔开,形成两个世界。

(8)所谓悲剧与喜剧在生活本来是一回事,无法断然割开。

2.表示必然性

表示“一定、必定”的必然性,经常跟判断动词或者形式动词组合;用于否定式表示“绝对”。同义词还有“断断、断断然、断乎、断断乎”,主要用于主观评论与判断(应归属于“评注性副词”)。例如:

(1)这种刚建立起来的新型关系,如果得不到很好的维护,断然难以长久。

(2)要想阻止外流断然是不可能的。

(3)一包方便面断然是吃不饱的。

(4)这期限断然不能改变。

“截然”在北京大学语料库里有1 572条例句,其中高频组合:截然不同1019条,截然相反267条,截然分开94条,截然对立54条,合计1 434条,总计约为91%,剩下的组合主要是“分成、划开”等还不到100条。可见该词的语义倾向是显示“不同”与“对立”。

“截然”主要用于客观判断性的句子,与“断然”区别在于后者倾向于主观性判断,所以没有“断然相反”“断然不同”的组合。有少数词语,两个副词似乎都可以与之组合,但是语义倾向显然有别。例如都可以修饰“分开”,“断然VP”强调主观性的“坚决、果断”,“截然VP”强调客观的“不同、无关”。例如:

(5)语言研究区分共时、历时是必要的,但二者实际上难以截然分开。

(6)我丝毫不主张要把所谓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截然分开。

(7)不过他们在艺术表现上却过分强调视觉反映和效果,将所见与所思断然分开。

(8)现代化与非现代化不是一对断然分开的一项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