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虚词的界定和类别

(一)汉语虚词的界定和类别

如何区分实词和虚词,历来争议颇大,判定的标准也是众说纷纭。目前主流的看法是采用结构主义的观点:凡是能够充当六大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是实词,反之,不能充当句子成分的则为虚词。这一标准的好处是比较严格而且容易执行,但是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1)作为语法意义重要载体的副词被开除出虚词了,而副词主要承载的就是语法意义,如果不看作虚词,那所谓的虚词仅只剩下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不仅数量太少,连虚词词典也无法编写了;而且不仅不符合汉语研究的历史传统,无视汉语的特点,实际上也放弃了对语法意义的深入探讨。(2)虚化的趋向动词、虚化的方位词,乃至起特殊作用的代词、量词、助动词等一些非常重要的封闭类词,似乎既非实词也非虚词,让人左右为难,进退维谷,怎么办?还有一些新兴的跨层结构、话语标记等,例如“的话”“非……不可”“看样子”等,不仅虚实难辨,甚至连是词还是非词都难以定论,怎么办?(3)这种只按照单一形式标准区分出来的虚词实词,在语法研究和句法分析时,几乎没有太大作用,似乎是为分而分,仅仅贴上一个标签,并无实质性的作用。因此,近年来,汉语词类“三分”的新主张开始抬头了。具体处理意见大致有三种:(1)实词、准虚词、虚词;(2)实词、半实半虚词、虚词;(3)主体词、功能词、辅助词。目前看来,虚实二分尽管一时还难以完全破局,但是已经开始松动,发展趋势很可能是一下三分,或者二二切分(实词/虚词(虚词/准虚词)),甚至四分(虚词/准虚词/准实词/实词)。这一分歧就催生了“广义虚词”新概念的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