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X”的预期与反预期
“小心X!”是祈使句,只是提醒,X是未实现的;那么如果真的不小心,带来了某种不好的后果呢?那就要用“一不小心X”构式了,表明X是实现了,属于陈述句。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不小心发生了某种不利的情况或带来不良后果,属于强烈“预期”。数量短语“一个”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个”脱略,变为“一不小心”。事实上,“一个不小心”仍然使用,但频率远远低于“一不小心”(根据大型语料库统计,大约只是1/5)。这里的“一”已经有副词化趋势,已经主要不表示数量,往往与“就”照应,凸显“一不小心”构式与后果之间的时间短促、紧凑,口气比较强烈、不快。如果删除“一”,原构式解体,句子虽然依然成立,但是语气则比较平和。由于“小心”对后续宾语在语义上的强制性预期,后面紧跟的VP往往是不好的事情,是说话人不愿意发生的事情,或者说是贬义的事情。当然,X的情况有程度上的差异:有些很不好,有些比较不好,还有些只是有点儿不太好。例如:
(1)一不小心摔了个仰面朝天
(2)一不小心被仙人掌刺疼了。
(3)一不小心,廉政公署会请你去咖啡。
(4)一不小心就弄巧成拙。
(5)一不小心就落入别人的圈套。
(6)一不小心就误入了它精心设计的陷阱。
(7)一不小心杀伤他们自己。
(8)一不小心就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上一节分析的三类VP,都能够变换为“一不小心VP”,可见,“一不小心X”构式是从“小心X”发展而来的。
(9)一不小心烫着了!/一不小心出血了!
(10)一不小心汽车来了!/一不小心水开了!
(11)一不小心那个女人说出去!/一不小心你弟弟把房子卖了!
当然,关键是“一不小心VP”中VP的属性,其客观的预期如果明显是贬义的,整个构式的接受度就比较强。如果主观上明显可能引发不好后果的事件,那么构式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有趣的是VP第二类,由于主观客观各占一半,反而接受度比较低一些,但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根据以上的比较分析,“一不小心X”与“小心X”起码有三点不同:
第一,“一不小心X”是个陈述句,“小心X”则是个祈使句。
第二,“一不小心X”的主语或者隐性主语可能是第二人称,也可能是第三人称,甚至于可能是第一人称。“小心X”的主语只能是第二人称。
第三,“一不小心X”说的大部分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或者用“会、可能”等表示即将发生的事实;“小心X”则一定是尚未发生的,意思是提醒对方,提高注意力,防止发生不好的事情。换言之,其预期的VP都是贬义的,不受欢迎的。
我们感兴趣的是:近年来,“一不小心X”竟然出现了一种新品种。例如:
(12)一不小心挣下亿万身家。
(13)一不小心手上的股票便来个涨停。
(14)一不小心就创下了三项全国纪录。
(15)一不小心就发财了!
其中的VP不再是贬义的,而是褒义的,而且是非常值得庆贺的,是大家追求的、希望的。这样的句子现在比比皆是,尤其在网上,这显然跟我们上面的分析是相悖的。
这一构式的X显然是反预期的,并且造成了某种特殊效果。关于语言中的“反预期”研究,最早是Bernd Heine等(1991)在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里提出来的,并引起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根据吴福祥(2004)的研究,这类反预期可以分为三类:a.偏离听话者预期;b.偏离说话者预期;c.偏离常理。这里的“一不小心”就属于第一类,因为该短语的后续部分必定是听话者不愿意看到后果,但是结果是出于意外,是一个反预期的好结果。
一是显示喜出望外。这一构式原先的预期值没有实现,却出现了反预期。“一不小心”原来的后果按照常规应该是不好的,所以听话者的预期值是负向的。结果,出现在结果是超出预期的,是正向的,是庆幸的。这就造成了预期与结果的巨大落差、强烈对比。问题是这种反预期没有任何的形式标记,而且正因为没有提醒的标记,就造成了出乎意料,从而造成认知上的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一不小心X”整个构式的基本语义本来是:【-注意留神】【-主观追求】【-出乎意外】【-有利事件】,结果只剩下前面两项,后面两项的语义特征不但消失了,而且转到了他的反面,变成【+出乎意外】【+有利事件】。
二是强调非主观上的刻意追求,只是一种被动的客观事实。因为按照常理,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们总是“避凶趋利”的,追求好的结果,避免不好的后果,几乎是人的本能。但是这一构式显示:似乎只是自己一个不小心,一个不注意,一个不留神,幸运出乎预料地落到了自己的头上。这一反预期结果显然是自己完全没有估计到的,有无心插柳柳成荫之感。
三是有点调侃,有点戏谑,甚至于带有点自嘲的口吻。因为好事情自己说出来往往会有点自吹自擂的感觉,用这种构式说出来,就大大削弱了自夸的感觉。潜台词是:我没有追求,只是偶然撞大运撞上的,自己并不当作一回事。例如:
(16)一不小心金油问世大概有一个世纪了。
(17)一不小心弄假成真,给了他一份真爱,则悔之晚矣。
(18)一不小心折腾出了一部在风格、样式上直逼《秋菊打官司》的4集电视剧。
(19)正值中年的陈佐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幽默地说,自己“是一不小心走上了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