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法论的反思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询问:这样的对比是否符合语言比较的基本原则?因为按照科学的原理,所有的比较,都必须控制住其他的条件,否则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比如一般认为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就会变成红色,遇碱性溶液就变成蓝色,但还需要其他条件制约,比如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的浓度,石蕊溶液的变色范围是5—8,意思是说当溶液的pH值在小于5时,变色为红色,当pH值大于8时,石蕊试剂才会变色为蓝色。但是如果换用一些其他的指示剂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时,每一个都有它不同的变色范围,例如甲基橙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在3.1—4.4之间,不同的酸度,就会变为不同的颜色。可见,所有的化学实验都是在条件控制下进行的。社会科学的比较亦然,也需要强调条件的控制。换言之,只有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我们才可能就某一不同点进行对比,并且把由此产生的差异归结为这两个不同点所造成的。如果不讲条件控制,随意进行比较,所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AA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但是由于修饰描写的主体不同,所以实际上的量度并非最重要的,关键恰恰是说话人心理上的感受,可见汉语的重叠是一种主观化的手段,显示的是主观性的认识。比如:
(1)昔阳城东南5公里处高高的虎头山筑有高高的寨门。
这一句里,同样“高高的”修饰“虎头山”以及“寨门”,显然,前者比后者要高得多,但有趣的是都用“高高的”修饰。可见,这里的“高高的”不在乎绝对的事实上的高度,而在于相对的心理上的高度。比较下面的主体,就可以看出来都用了“高高的”作定语,实际上其高度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在说话人心目中,都是“高高的”。
(2)那些在高高的蓝天下迎风挺立的白杨,不就像您的身影。
(3)太阳升上高高的云天,迎宾锣鼓奏得罗东沸沸扬扬。
(4)从印度次大陆、马来半岛出发,越过高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及横断山脉,来到这里生儿育女。
(5)把200多吨水灌下去,使大庆的第一口井终于喷出了高高的油柱。
(6)过去它们的网点几乎都设在高高的写字楼里。
(7)迎着歌厅门放着一个高高的陈酒柜,里面陈码着各种洋酒。
(8)三位男性端坐在高高的木凳上,脸对着正前方。
(9)他高高的个子,紫铜色的脸,一副结实、硬朗的好身骨。
(10)其中唯一的那个男孩只有七八岁光景,戴一顶高高的尖帽,样子十分可爱。
(11)路旁长出高高的草,路上布满深深浅浅的坑。
(12)他疲倦地靠在高高的枕头上,眼里闪烁着老人特有的智慧的光。
(13)石像雕刻得十分生动,高高的鼻子,深深的眼窝,长长的耳朵和撅翘着的嘴。
(14)但他那高高的前额,却使人相信他胸中自有韬略。
这里13个例句都用了“高高的”形容词的重叠式,绝对高度显然不同,但是主观量都显示说话者认为是属于相当“高”的。
汉语语法学界,一直认为单音节性质形容词重叠后,可以表示两种语法意义:一是表示程度较轻;一是表示程度较重。现在看来,这一认识是不符合事实的。我们认为,形容词的重叠式表示的是主观凸显量,而所谓的程度显示轻或者重,并非形容词重叠的功能,而是取决于与之匹配的名词的语义特征。
石毓智(2000)认为,“不论是哪个词类,基式通常都是中性量的,然而相应的重叠式都是定量的”。我们觉得不是这样的,基式表示的才是定量、客观量,重叠式表示的不是定量,而恰恰是变量,是主观量。
关于“量”的研究,还有许多课题需要深入。比如“静态量”与“动态量”;“增量”与“减量”,“适中量”与“超量”,“多余量”与“不足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