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虚词框架词典》的创新思路
掌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现代汉语教学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1978以来,出版了多种各具特色的虚词词典,比如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1982)、王自强《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朱景松《现代汉语虚词词典》(语文出版社,1999)以及张斌主编《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等,口碑最好的当推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第一版;增订本,2010)。
这些虚词词典在义项诠释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不可避免地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考虑到我国语文教学以及国际汉语教学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求,我们试图编撰一部新颖的《汉语虚词框架词典》[1]。为此希望对虚词释义的方法论的创新进行探索,并且提出“定位框架”的新理念,具体来说力图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1)建立“定位框架”。所谓“框架”,只是个比喻,意思就是“制约条件”,或者说是“识别标记”。在某种框架中,该词就一定表现出某种语义和功能。所以,我们只要把这个框架描写清楚了,该虚词的词义与功能也就豁然显示了。
所谓“框架”,不能简单理解为形式标记,必须做广义的理解,包括多个层次的:语音的、语义的、词汇的、句法的、语用的、认知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准确而简便地揭示该虚词义项的制约条件,以及与其他虚词或其他义项区别的鉴别手段。所以建立“虚词定位框架”是我们这部研究型虚词词典编撰的核心思想。
(2)依据大型语料库。我们不能仅仅靠内省法,仅仅依赖语感来编写词典。所谓依据大型语料库,主要是三点:a.特别注意上下文语境,对准确理解词义往往起到关键性作用。b.观察与该虚词组合共现的成分特点,尤其是语义特征。c.重点分析高频组合,这决定了该虚词义项的主要倾向。这样我们就能够据此获取精准的义项、精选的例句,并进行可靠的验证。
(3)进行类聚扫描、多元比较。避免孤立的就词论词,而是根据语义聚合的类型(结合句法分布、语义范畴、次范畴小类等)进行集中扫描,在近义、反义、类义、同族的类聚比较中彰显其特点,这样才能凸显其共性与个性,找到鉴别的方法和途径,发现相近虚词不能互换的条件,以及能够互换的差异。
(4)吸取1978年以来有关虚词研究的优秀成果,并加以“框架化”。词典的编撰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要集思广益,尽可能吸取前人所有的虚词研究成果,我们现在完全有可能借助“中国知网”等网络手段,广泛学习,筛除论证过程,只取最后结论,重在组织框架。我们需要把这些精神财富继承发扬,绝对不能视而不见,什么都从头开始。关键是把这些成果去伪存真,沙里淘金,并且进行“框架化”。
这一新理念的虚词词典的价值取向是:科学、简明、好用。不但对母语为汉语的使用者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将极大地方便外国人学习汉语。
本文将从虚词词典编撰这一特定的应用角度,以描摹情状副词群“X然”为例,讨论副词释义的精准度及其方法论原则。
副词首先分为描摹性与限制性两大类[2]。描摹性副词,以描写、摹状为主。其特点是:语义相对比较实在,跟形容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还是兼类。其内部又分为四小类:a.方式;b.状态;c.情状;d.比况。第三小类情状描摹副词中,“X然”数量达到61个,属于最庞大的同族词群。这类副词,词义比较实在,不少还可以充当定语甚至于谓语,X多数可以重叠,而且更麻烦的是,其内涵与外延都比较模糊,或者内部可能有几种语义相近的义项,或者跟相邻副词在词义上有交叉重叠,这就给词典释义带来不少麻烦,甚至于常常出现同义相释、隔靴搔痒的尴尬情况。本文希望通过解剖描摹副词“X然”,来探讨副词语义的制约要素,以提高释义的精准度。
“X然”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里,基本上是形容词,后来由于句法功能从主要充当谓语、定语,慢慢地转化为作状语,其语义重点是描摹人采取某种动作行为的表情与心态,并发展到描写事物或事件的情状。状语这一句法位置的固化,促使该词的形容词性向副词性转化。
本文借助北京大学CCL大型语料库的真实文本,通过穷尽性的实例及其高频组合来探索副词释义的方法论及其原则,这显然对准确解释虚词词义以及虚词词典编撰有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