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快了”

二、历史上的“快了”

“快勒”在现代吴语中总是一前一后黏在一起出现在句末,这种紧密结合在近代吴语里就已经有迹可循。外国传教士所记录的早期上海话(佚名1889)以及明清小说中的苏州话里,与“快勒”相应的“快哉”曾经多次出现,说明这一成分当时已经相当常见。例如:

(1)三刻到快者(哉),小李齐好拉末?浩(好)快者(哉)。(Morrison 1883,转引自冯力2007)

(2)死快者(哉)!耐勒做啥?(《土话指南》)

(3)就要来快哉。我是勿曾看见,想来比双宝缥致点哚。(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4)台面是要散快哉,说请洪老爷带局过去,等来哚。(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5)黎篆鸿说句闲话,教俚去一埭,要转来快哉。(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6)去仔一歇哉,要转来快哉。(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7)我说王老爷要来快哉,倒刚刚来哉。(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8)我碰着歇善卿,有一点小事体,教俚去跑一埭,要来快哉。(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例(1)和例(2)中的“者”,其实就是“哉”。苏州话的“哉”是个虚词,表示“完成、实现”,意义上和另一个虚词“仔”相当接近。不过,“哉”只能出现在句子末尾,而“仔”则只能黏附在谓语动词上。“哉”和“仔”的这种对立相当于北方话里“了2”和“了1”的区别(赵元任1926),这就为“快哉”的句法地位提供了可靠的参照点。相当于苏州话“快哉”的上海话“快勒”中,“勒”的地位也应该和“了2”类似,“快”则表示“即将、接近”。不过,现代上海话中的“快”和“勒”已经成为一体,总是一起发挥作用。

其实,“快勒”(也写作“快了”)这一格式并不仅仅局限于近现代吴方言,而是在明末清初的文学作品中就已经频繁出现。通过对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古代汉语)以及古典名著的电子文本搜索,发现了不少这样的例句,而且类型众多,包括谓语是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以及形容词的。

(9)他暗想这个木钟撞哑了,然而句容的缺也要出快了,这个人总是要轮到的,不如且把些说话搪塞过去再说。(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0)云岫道:“这么一把年纪,死期也要到快了,才闹出个朝不谋夕的景况来。不饿死就好了,还望翻身么!”(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1)这里金员外晓得外甥归来快了,定了成婚吉日,先到冯家下那袍段钗环请期的大礼。(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12)他只这个时节出来快了。自实依言站着等候。果然不多一会,缪千户骑着马出来拜客。(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13)直寻到一间房里,单单一个老尼在床将死快了。(冯梦龙《醒世恒言》)

(14)问了小和尚的话,却拿一个大和尚打起来,此刻打的要死快了!(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5)外面祭席可也完备快了,你先出去。我也撩上些气,就起来了。(夏敬渠《野叟曝言》)

甚至谓语为动宾短语和动补短语的句子,后面也可以带着“快了”。

(16)三万银子到手快了,怎么恁样没福,到熟睡了去,弄到这时候!(冯梦龙《醒世恒言》)

(17)施大人穷的有腿没裤子,差不多要盖锅快了。(李伯元《文明小史》)

(18)看看吃尽当光,要沿门求乞快了。(李伯元《文明小史》)

(19)那有工夫向故纸堆中讨生活,我看讲究这门的渐渐要变作绝学快了。(李伯元《文明小史》)

(20)此刻还不到八点半钟,这位寿星婆婆,大概也要升帐快了。(徐哲身《大清三杰》)

(21)光阴如隙驹,陈秀才风花雪月了七八年,将家私弄得干净快了。(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

这些小说的作者有两种情况,一是本身就是江浙一带的人,平时应该主要说吴语。如《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的作者凌濛初(1580—1644)是明末浙江乌程人。《醒世恒言》的作者冯梦龙(1574—1646)为明代江苏长洲人。《野叟曝言》的作者夏敬渠(1705—1787)是清代江苏江阴人。《文明小史》作者李伯元(李宝嘉)(1867—1906)是清末江苏武进人。《大清三杰》作者徐哲身,民初浙江嵊县人。二是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作者吴趼人(1867—1910)那样,虽然是广东南海人,但长期在上海一带工作,作品也发表在上海。

最有意思的是明显的北方人,甚至是北京人,作品里居然也出现“快了”的这种用法:

(22)袁天罡道:“该你行雨快了。就在三日后,玉皇有旨,差你午牌时分起云,未牌时分下雨。”(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

(23)原来大少爷不上乌里雅苏台了,改放我们山东学台,即刻就要到快了。(文康《儿女英雄传》)

(24)又提到姑娘满服快了,得给他张罗衣饰。(文康《儿女英雄传》)

《三宝太监西洋记》作者据说是罗懋登,明万历间陕西人。《儿女英雄传》作者文康,满族镶红旗人,则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在这种以北京话写成的作品里也可以找到这种例子,起码说明这一用法当时可能比较流行。与此形成对立的是,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的现代汉语部分,只发现了一个此类句子,还是语言学论文的例句,似乎说明现代普通话里这一用法已经消失了。

(25)(梧桐)杭州到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