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修饰对象的语义特征进行鉴别
不少副词的若干义项,单独很难区别,其差异只有在与中心谓语动词的组合框架中,才能清晰地显示。换言之,离开了组合框架中它所修饰的对象,我们就很难区分其义项的不同。例如“慨然”,《现代汉语词典》没收。“百度”的解释是:
(1)感慨的样子:陶渊明《有会而作》:“岁月夕矣,慨然咏怀。”
(2)激愤的样子:《宋史·王安石传》:“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3)豪爽的样子:《杨家将演义》三十五回:“孟良慨然允诺。”
这一释义,应该说基本上是正确的,问题在于没有显示义项判定的条件,即凭什么判定例句里的“慨然”是这一义项而不是其他义项?其实,“慨然”这三个义项密切相关,多表示褒义,区别关键要看与之搭配的动词的类别。
1.表示感慨
指内心有所触动,感情因而波动,多与话语行为动词相配。换言之,只有通过言辞才能显示其内心感情的起伏变化。例如:
(1)果然,谈起近况,李进慨然长叹。
(2)对于近来流传日甚的“从艺”之说,刘翔慨然回答。
(3)谈到这里,一位老编辑慨然回答。
2.表示激昂
显示激动、气愤的样子,多与采取激烈行为的动词组合。而且这些动作行为都是比较厉害的,非同小可的,常常性命攸关。事实上,从感慨到激昂,是很自然的,主要是程度的提升。例如:
(1)田横慨然横刀自刎,让门客将头速送刘邦。
(2)何家庆把这一行当作慨然赴死。
(3)我无不在思考这本书,为之而流泪,将拳头慨然击向落地大座钟。
3.表示慷慨
表示一副豪爽、痛快的样子,多与应允、捐款等施与类行为动词有关。可见,只有某人实施了某些特定的付出型的动作行为,才能揭示出副词“慨然”的含义。例如:
(1)既有墨海巨擘的慨然挥毫,也有画坛新杰的热情泼墨。
(2)为“修我长城”,他们慨然捐出自己的工资、退休金、零花钱甚至抚恤金。
(3)张志让先生闻讯,慨然应允与张耀曾、江庸等20名律师一起,为“七君子”出庭辩护。
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所组合的动词的语义特征推断出该副词的准确含义。其实,从语义联系来看,这三者也是密切相关的。内心往往只是有感而发,倾向于感慨;态度激烈到相当高的程度,就变成激昂了;在施与别人时则往往表现为慷慨与豪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