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认知框架

(五)认知框架

认知,包括说话者的期望和不期望等。例如“别下雨了!”可能存在歧义,一是祈求不要下雨;二是猜测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可能发生了,关键就在于认知的预设差异。

【框架1】否定性意愿,用于祈使句,表达一种不希望某件事情发生的意愿。句子的重音,在“别”上面。往往表示“祈求”,祈求对方最好不要做某件事情,说话者对对方几乎没有什么制约或控制能力,大多是下求上、弱势者对强势者的口吻。例如:

(1)可怜可怜穷人吧,别再下雨吧!

(2)警察先生,别再打他了!

【框架2】否定性猜测,用于猜测句。不能单用“别X”,必须在动词后面带上个“了”。句子的重音,不能在“别”上面,而是在动词上。猜测自己不愿意发生的事情可能已经发生,或者说更加重要的是显示说话人不希望发生某件事情的意愿。例如:

(3)(房子晃得那么厉害,)别地震了。

(4)外面滴滴答答的,别下雨了。

“别+非可控动词”只表示猜测,“别+可控动词”则可能产生歧义。“别结婚了”就有两种意思:一是禁止;二是猜测。两者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第一,句子的重音在“别”还是动词上面。

第二,表示猜测的“别”可以改写成“别是……”。

可见,这里所说的框架的含义相当丰富,第一,外延相当宽泛,具有多层次、多方位的特点。不仅仅指句法框架,还包括语音的、语义的、语用的、认知的。第二,内涵也不仅仅指句子内部的形式上标记,还包括上下文语境以及说话人的意愿等。但是总的来看,只要我们把该虚词的制约条件搞清楚了,它的语法意义就能够得到准确的落实和精细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