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了”的虚化演变路径

三、“快了”的虚化演变路径

“快”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多义词,主要义项包括(1)速度高;(2)赶快;(3)将要;(4)锋利;(5)爽快等(《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其中的第二个和第三个义项显然是从第一个义项发展出来的。“快”还有一个部分虚化而来的义项,可以用在谓语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相关事件“即将出现或实现”,在近代汉语中就已经出现:

(1)迟了一刻,便见随缘儿先赶回来,回说:“老爷快到了。”(文康《儿女英雄传》)

(2)下场的老爷们归号,快收卷了!(文康《儿女英雄传》)

(3)天也快亮了,你们把那正房的门开开,再打扫一遍。(文康《儿女英雄传》)

(4)此刻天要快亮了,外面寒气逼人,各位不如就在这里谈谈,等天亮了去。(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意义开始虚化的“快”也可以跟“了”组合单独使用,表示“已经进入即将实现或出现的状态”:

(5)大家歇了没多时,早见随缘儿跑在头里来,说道:“快了!”(文康《儿女英雄传》)

(6)公子走不多时,只听那边二次响房,舅太太道:“快了。”(文康《儿女英雄传》)

(7)瑞香红着脸不答;螺蛳太太接口:“快了。”(文康《儿女英雄传》)

(8)总之,快了,请他不要急。(文康《儿女英雄传》)

(9)快了,马上就到。(文康《儿女英雄传》)

这种“快了”还可以连用:

(10)这半会一阵阵的动荡得紧,想是摧阵疼。快了!快了!(吴承恩《西游记》)

(11)等到了未末申初,两顶大媒老爷的轿子到了,说来了来了,快了快了,马上就登舆了。(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表示这一意义的“快了”也可以直接充当谓语。我们找到的这类例句中最早的来自《金元曲》,《红楼梦》里也找到一例:

(12)(小生)甚么时候?(众)黄昏快了。(《金元曲》)

(13)凤姐笑道:“你请我一请,包管就快了。”(曹雪芹《红楼梦》)

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现代汉语部分中这类句子当然更多了。例如:

(14)一到了政府手里,事体就快了。

(15)她累得脸上都是汗,我几次催她快睡,她都喘着气摇头,说是快了。

(16)得了那种病,只要全身一瘫也就快了。

当“快了”直接做谓语时,主语有三种类型,一是NP,二是VP,三是小句。我们特别感兴趣的就是第三类小句作为主语直接带“快了”。

我们假设,整个语法化的过程遵循的是这么一个轨迹,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S,(状语)快了。例如:他们要到上海,也/就快了。

2.S,快了。    例如:他们要到上海,快了。

3.S快了。     例如:他们要到上海快了。

有趣的是,这三个阶段的句子在文献里都可以找到。例如:

(17)太太说:“这离三月里也快了,拿出来看看,该洗的缝的添的置的,早些收拾停当了,省得临时忙乱。”(文康《儿女英雄传》)

(18)贼人没处掳掠,没处煽勾,自然扑灭的就快了。(《清朝秘史》)

(19)林巨章道:“老袁要倒,快了。本定了今年元旦日登基的,四国的警告一来,吓得他不敢了。”(不肖生《留东外史续集》)

(20)“如今王振这样无礼,怕连皇帝也要他做快了。”英宗代辩道:“母亲莫错怪了人,那不是王振干政……”(《明代宫闱史》)

例(17)和(18)都是第一阶段的句子,如果省略掉其中的副词“也”“就”,就会变成第三阶段的句子:

(17′)太太说:“这离三月里快了,拿出来看看,该洗的缝的添的置的,早些收拾停当了,省得临时忙乱。”(文康《儿女英雄传》)

(18′)贼人没处掳掠,没处煽勾,自然扑灭的快了。(《清朝秘史》)

例(19)是第二阶段的句子,如果省略“老袁要倒”后面的逗号,就变成了“老袁要倒快了”,成为第三阶段的句子,而例(20)则非常接近这里所讨论的“S快了”。

有的句子更有启发性。例如:

(21)我悄悄问伙伕班长说:“开饭快了还是早哩?”(马烽《吕梁英雄传》)

(22)a.开饭/快了还是早哩?

b.开饭快了/还是早哩?

(22)这个句子有两种可能的结构(22a)和(22b)。(22a)的结构符合北方话的说法,也显示了这里的“快了”和“早哩”一样,具有谓语的地位。(22b)的结构中,“快了”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充当“开饭”的谓语,相当于第三阶段的句子;二是像上海话的“快勒”那样,充当句末助词。例(20)因而可以看作一种过渡型的句子。

可见,“快了”的发展路径很可能是这样的:先是“快了”做名词性主语的谓语,接着做主语小句的谓语,再接着“快了”的“快”由于“了”的作用,语义发生虚化,从“速度快”演变为“即将成真”,两者的组合最终虚化演变为句末助词。

问题是“快了”在北方话里没有沿着这条路发展下去,但在上海话为代表的吴方言里一直发展成了句末助词,其原因值得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