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化、异化与泛化”的三部曲

三、“专化、异化与泛化”的三部曲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不小心X”构式中,X开始预期是不好的,这属于基本的原始的预期,我们可以称之为“专化”用法。后来出现反预期的用法,X是好得出乎意料的,这是反预期的,属于“异化”用法。这里之所以继续使用“一不小心”,目的就是要强化某种反预期效果,造成某种言语效果:你别怪我,我是没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客观上发生了;背后隐藏的道理是: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强调的是一种客观性、必然性与惊喜性。例如:

(1)一不小心,就会撞上黄金美玉。

(2)一不小心,1985年居然得了广东省新人新作文学奖。

(3)一不小心就“制造”了某个行业的“一霸”。

(4)一不小心又出了一个“大人物”。

有一首流行歌曲的名字是《一不小心爱上你》,湖南卫视还拍了个同名电视剧,风靡一时。可见,年轻人很喜欢这类表现手法。“一不小心X”各种反预期的用法正在逐年增多,虽然目前还不能说压倒了预期的用法,但是明显表现出三个趋势:

a.网上反预期用法明显超过书面上的。

b.当今的反预期用法超过以往历史的。

c.年轻人反预期用法明显超过中老年人。

近来,“一不小心X”构式的用法继续扩大,开始从“异化”发展为“泛化”,这主要有以下几类:

1.自嘲。对某些可能还会有争议的事情轻描淡写,即X不是预期的坏事,也不是反预期的好事,而是无所谓好坏或者说不清好坏的中性事情。

(5)一不小心赶了一记时髦,家里天天吃泡饭呢。

(6)一不小心竟画出一个喝得满脸酒气的醉鬼。

(7)一不小心发现了办事处里边的“学问”。

(8)一不小心,发现自己对外文也是津津乐道。

2.凸显在于无意发生的事情,强调的是非主观、客观的事态。

(9)他长得太高了,同龄的小队友正在泳池挥臂前进,他却一不小心就在水里站了起来。

(10)像在一群扑腾翅膀的小鸭子中间,一不小心突然闯进了一只黑熊。

(11)看着外面黑压压的记者,自己顿时有点紧张了,一不小心给他们拍了张照片。

此外,组合的X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有时还需要结合语境才能确定,或者根据词语的语义倾向才能确认。例如:

(12)期中考试一不当心考太好了。

(13)一不当心就性感了。

(14)一不当心就和你天长地久。

例(12)“太好了”本身就是歧义的,可能特别好,也可能指过分了,上下文没有提示说话人的语义倾向。例(13)“性感”以前往往是贬义色彩,近年来褒义的色彩多起来了。但是单单这句话还是无法判断说话人的语义倾向,不过估计可能是褒义的。例(14)的“天长地久”是说话人希望的还是仅仅是对方的意愿?不清楚。

这说明,这一用法开始慢慢从两端向中间泛化,其中的X没有明显的褒贬倾向,开始变得中性化了。例如:

(15)一不小心便写到千字以上,说也奇怪,愈是字数多也愈是不得要领,结果弄成……

(16)一不小心,你就会从我心里面,满溢到我的喉咙口,然后,从我嘴巴里掉出来……

这种泛化的趋势说明,“一不小心X”构式的成熟,开始摆脱“预期”与“反预期”的框架,而是强化该构式的“出乎意料”的主观情态。这一演变途径说明,构式的专化,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异化,还可能泛化。语言,乃至语言格式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我们必须采取动态的观念去观察,才能抓住其发展变化的轨迹,并且解释其规律。

跟“一不小心”类似的还有“一不留神”“一不当心”“一不注意”。情况大体相似,原先也是以与贬义、不好的事情组合为主,现在也开始出现了褒义的、好的事件组合的情况。例如:

(17)梦想是要有的,一不留神就实现了。

(18)一不留神破个纪录。

(19)一不当心,今天再来一个涨停?

(20)一个不当心就小清新了。

(21)一不注意,小曼小猪小狗全成吧主了。

(22)一不注意你9级了。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词语使用的概率远远低于“一不小心”,换言之,“一不小心”是代表性高频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