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撰方法的改进
在具体编撰方法上,改进的是三点:即在建立若干“框架”的基础上,设立“比较”“注意”“总结”等项目,强化类义比较;添加注意事项;适当总结规则。
1.虚词的“类义比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相当多的虚词,尤其是大量副词语义接近、相对或者相反,单个分析很难彰显其特点,只有在比较中才能凸显。例如:副词“毅然”与“决然”,语义相近,都含有“坚决、毫不犹豫”义。《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解释是:“毅然:坚决地;毫不犹疑地。”(p1619)“决然:表示很坚决;毅然决然。”(p745)显然,这一解释是不到位的。尤其是用“毅然决然”来解释“决然”,属于同义诠释,为注释的大忌。解决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比较。第一观察语义倾向,第二鉴别互换条件。
例如“毅然”与“决然”词义相近,就需要专门进行比较。【比较】“毅然”表示果断、勇敢而坚决,义无反顾地,褒义。例如:~投笔从戎;~解职归田。“决然”表示坚决地,毫不犹疑地,语义中性。例如:~冒险;~得不到读者的喜爱。显然,“毅然”更强调果断,褒义,强调动作主体的主观性。“决然”强调坚决,中性,倾向于客观评价。一般情况下,“毅然”换为“决然”,没有问题。反之,“决然”少数情况下也可以换为“毅然”,语义基本不变或差别不大。例如:
(1)圣马丁襟怀坦白,为了避免分裂,毅然(决然)隐退。
(2)蒋碧薇为了追求爱情决然(毅然)抛弃富家小姐的生活,和徐悲鸿双双到法国去苦读。
因此,有时“决然”可以与“毅然”连续使用。例如:
(3)毅然决然脱离家庭关系。
(4)毅然决然选择了绿色军营。
但是,大部分情况,“决然”绝对不能换为“毅然”。最大的区别在于“毅然”的主体一定是人,具有自主意识。而“决然”则不一定,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或者事件。这里有两种情况:
第一,主语虽然是人,如果只是客观评述,只能用“决然”,不能用“毅然”。
(5)盖“傻大姐”早被邢夫人以“打死”相胁,决然(*毅然)不会扩散“绝密”消息。
(6)但是否真是作者本意和用心,依然不能决然(*毅然)断定。
第二,主语不是人,只是某种情况,属于客观评述,只能用“决然”,不能用“毅然”。
(7)两种爱情决然(*毅然)不同,拼写岂能一样?
(8)决然(*毅然)得不到读者的喜爱。
2.增加“注意”,着眼于该虚词内部的特点比较。例如副词“也”表示类同,既然是类同,就需要有比较前项,通常句子里也确有前项出现。但在实际话语里,常常没有这类类比前句出现,我们就需要对一些特殊情况加以说明:
【注意】在偏正复句以及框式结构里,相关的类比前项都只存在于语境或认知中:
(9)他虽然不及格,也被录取了。(别人及格了,当然被录取了)
(10)就是下雨,也要坚持锻炼。(不下雨,当然能够坚持锻炼)
(11)无论什么天气,他也会去。(包括刮风、下雨、落雪、晴天等所有情况,他都会去)
(12)连他也哭了。(一个人群序列里,所有的人都哭了,最不该哭的“他”也不例外)
(13)吃也吃不饱。(其他的包括穿好、住好、学好、玩好等都没有,当然“吃”也达不到)
(14)一口水也不喝。(既然一口水不喝,那么更多的水当然更不喝了)
3.如果一个虚词的义项以及有关框架比较复杂,我们需要对此加以必要的概括、提炼以及总结,这将有助于使用者的理解、掌握和实际操作。例如否定副词“别”的情况就相当纷繁,不仅义项多、功能复杂,而且涉及重音、词类以及人称等,这样就需要加以总结:
【总结】“别”分别表示否定性阻拦、否定性告诫、否定性猜测、否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警告,但是总的来说,都表示“否定性意愿”。影响“别”字句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句重音、谓语动词与形容词的语义特征是否可控、主语的人称。
1.句重音落在谓语动词上还是否定副词“别”上面,可以区别“否定性阻拦”与“否定性猜测”。
2.别字句的动词或形容词也很重要。关键是其语义是否属于可以控的。可控的主要构成“否定性阻拦”,但是也可以构成“否定性猜测”;而非可控的则只能构成“否定性猜测”。
3.“别”跟人称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第二人称用“别”,通常是主观否定,可以用“不要”替换;第一人称通常是客观否定,可以用“不用”替换;第三人称则表示否定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