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组合分化法

一、词语组合分化法

近义虚词的区分主要体现在跟不同词语(尤其是实词)的搭配上,这往往显示出虚词各自的组合特点。即使都能够搭配,也有一个概率大小的问题。

1.我们要特别关注语义相近的词语,实际上在组合时可能有不同的选择倾向,其背后是否存在深刻的理据。

比如“无故”与“无端”,两者语义似乎差不多,其实不然。前者倾向于事件的“没理由、没道理”,常常组合成“无缘无故”“平白无故”,含有一定的贬义。例如:

(1)无故缺席/无故请假/无故解除其职务。

后者更强调事件的“不合理、非常规”,不仅仅贬义,而且指责意味颇强。例如:

(2)无端指责/无端生事/无端伤害别人。

“无端”通常与强贬斥义动词组合,带有明显批评指责口吻,“无故”则通常与弱贬斥义动词组合。反之,“无故”尽管常常修饰一些不太好的动作行为,但是没有强烈的贬斥义,这时改用“无端”则大体上不行。反之,“无端”带有强烈的贬斥义,改用“无故”,指责义减弱了,但是可以成立,只是贬义的程度明显下降。请参看下列跟AB两类不同动词组合的频率(根据BCC语料库数据):

表1 “无故/无端”的使用情况 (单位:例)

A类动词有的略有贬义,有的倾向中性;而B类的贬义却很明显,两者的组合倾向还是清楚的。但是“骂人”与“无端”组合也有1例,“指责”“挑衅”与“无故”组合分别有3例和2例,这说明两者还有一定的互通性,都能够修饰贬义动词,只是概率比较低,几乎不可能,不过实际语言事实完全可能出现。我们搜查“百度”,“无端拖欠”“无端解除”都有发现,只是“无端缺席”真的没有,而“无故怀疑”“无故诽谤”是可以的。这说明:组合的选择性不是绝对的,而是表现为一种倾向、一种概率。因此我们在区分时千万不要绝对化,非A即B。我们在指出区别时,还要有一定的弹性处理。此外,“无故”还可以修饰一般动作动词,“无端”则不可以。例如:

(3)无故解聘/借钱/不上班/出门

(4)*无端解聘/借钱/不上班/出门

2.两个近义副词有时尽管可以互换,但是各自表现出来的语义趋势是有差异的。如副词“绝”与“决”,如与否定词语组合,表示完全绝对的否定,没有回旋余地。这时“绝”就可以与“决”互换,都包含有“一定”的意志力。例如:

(5)他对部下管理甚严,绝(决)不准自己的部队侵扰百姓。

(6)他说我另有图谋,其实绝(决)无此事。

要注意的是,“绝”的语义显示的是程度的绝对,“决”显示的是态度的坚决。两者的语义特点和倾向是不同的。更为重要的是,当“绝”与“妙/佳/好/高/早/少”等单音节性质形容词组合,或与“大多数/大部分N”等表数量的名词性成分组合,表示程度极高,这时就不能换成“决”了。例如:

(7)这是个绝(*决)好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

(8)魔术师技艺绝(*决)高,观众叹为观止。

(9)为了去钓鱼,爷爷今天起了个绝(*决)早。

(10)绝(*决)大多数干部是好的。

虽然“绝”“决”同音,但是从来源上推测,可能分别来自形容词“绝对”与“坚决”。当否定时,分别显示程度之高与态度之强,因此,语义趋势都是向“高、强”发展的,可以互换,尽管意义还是有所区别。但是一旦与形容词组合,“绝对”显示程度,语义匹配吻合,而“坚决”显示的信念、意志,通常只能修饰助动词、趋向动词或表态动词,但无法修饰形容词。

3.有时两个虚词确实可以经常互换,语义上常常发生交叉。但是,第一,要注意它们在不同场合组合的概率;第二,要注意两者如果在一个句子中同现,到底是如何分工的。比如“大概”与“大约”,都表示估测。估测的对象有两类:一是对情况的推测;二是对数量的估测。“大概”主要用于前者,而且倾向于整体全局的推测。例如:

(11)这大概是老天在另一方面对我的补偿吧。

(12)我想大概因为我长得太漂亮了,他们都不敢向我求爱。

当然,“大概”也可以用于对数量(包括时间、年龄、程度)不很精细的估测。例如:

(13)离县城大概十里左右。

(14)大概十年前,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没有一个人自己找工作,他们会接受分配。

“大约”主要用于对数量(包括时间、年龄、程度)不很精细的估计。例如:

(15)离市区大约有十六七里地。

(16)最壮观的狮子座流星雨大约每隔33年一次。

当然“大约”也可以用于对情况的推测,但主要倾向于对属性程度的估计。例如:

(17)不签字!大约是对这份报告不满意吧!

(18)大约他自己也没有信心,所以他不肯回答我的问题。少例外。例如:

表面上看,两者都可以表示对情况的推测以及对数量的估测,区别在于使用范围以及使用频率上:“大概”主要用于对情况整体推测;“大约”主要用于对数量范畴的估计。尤其在两者同时出现时,这一分工就更为明确,很

(19)全球大概有5亿人受到乙肝和丙肝的危害,每年由于乙肝和丙肝感染造成肝脏损伤而死亡的人数大约有100万人。(中国新闻网,2013-07-25)

(20)我大概算算,大约30年。(《文汇报》2011-08-30)

(21)全国范围内大概1/5企业搬迁场地都存在污染,污染场地大约在50万块以上。(人民政协网,2013-10-31)

此外,有些特殊类型的估测,往往选择“大概”,不能用“大约”:

第一,修饰动词重叠句。例如:

(22)我们只能从表面大概(*大约)看看,但化妆品盒有可能是真的,而里面的东西是假的。(《辽宁日报》2013-06-19)

(23)我也不清楚这个到底怎么用,干嘛用,大概(*大约)做做就得了呗。(《人民日报》2013-08-02)

第二,修饰动量结构。例如:

(24)我们不用完全统计,大概(*大约)感觉一下,平常耳濡目染,网上,别人说的,全国各地被偷过、被抢过、被骗过、被蒙过,太普遍了。(手机看新闻,2012-07-16)

(25)记者大概(*大约)算一下,枯死的绿化树大约有30多棵。

这是因为“大概”还有个引申义,表示粗略、随意、简单,而“大约”主要只是表示对数量的估测,没有“粗略、随意、简单”这一语义,因此不能进入这一格式。因此,“大概”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大约”。(根据BCC语料库统计:“大概”74142个,“大约”44490个)

4.这种组合关系,有时需要放在更大的语境里去检验。比如“又”和“也”,常常可以互用:

(26)他又看了我一眼。/他也看了我一眼。(自拟)

(27)说了一会儿,弟弟又睡着了。/说了一会儿,弟弟也睡着了。(自拟)

当然,这两个副词的语义是不同的,“又”注重在前项基础上加上后项,构成时间的加合关系;“也”强调前后项的类同特点,是空间的比较性的。因此“又”的前后项动词可以相同而叠加,而“也”是类同关系,前后项必须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这样才能比较。换言之,不同的动作才有类似性,相同的动词只有重复性:

(28)他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自拟)

(29)他看了一遍又读了一遍。(自拟)

(30)*他看了一遍也看了一遍。(自拟)

(31)他看了一遍也读了一遍。(自拟)

这一差异,不仅动词有关系,主语也有关系。当主语不同时,谓语相同,多用“也”,强调类同一致性;而谓语不同,则多用“又”,强调加合累积性:

(32)我吃了,他也吃了。(自拟)

(33)他吃了,又喝了。(自拟)

如果组成构式“也A也B”“又A又B”,前一构式的AB多数是动词,很少是形容词,表示既这样也那样:

(34)也吃也喝/也看电影,也跳舞。(自拟)

后一构式的AB可以是动词或形容词,表示两个动作相叠加,或者兼具两样属性:

(35)又吃又喝。/又高又大。(自拟)

A与B多数是近义或同类的。如果形容词是反义的,则具有特殊的矛盾统一的含义:

(36)又聪明又狡猾/又漂亮又丑陋。(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