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自 序
一、虚词新探索
《汉语虚词框架词典》编撰的创新思路
一、汉语虚词词典编撰现状及研究意义
二、《汉语虚词框架词典》编写方法论的创新
三、“定位框架”的理解
(一)语音框架
(二)句法框架
(三)语义框架
(四)语用框架
(五)认知框架
四、“语义制约”“话语环境”以及“历史演变”
五、《汉语虚词框架词典》编撰的实践
(一)广义的虚词观
(二)编撰方法的改进
(三)本词典的特色
参考文献
关于汉语虚词研究的几点新思考
一、重新审视虚词在汉语语法中的定位和作用
二、“广义虚词”说及其理论意义
三、虚词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1.虚词的多角度比较研究
2.虚词的语法化与词汇化研究
3.虚词的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
4.虚词应用性研究的强化
四、汉语虚词研究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副词释义的精准度及其方法论探讨——以描摹情状副词群“X然”为例
一、《汉语虚词框架词典》的创新思路
二、提高副词释义的精准度,必须借助大型语料库
(一)真实文本提供的上下文语境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二)关注“高频组合”,挖掘“核心意义”
三、在组合框架中凸显副词语义的特色
(一)借助修饰对象的语义特征进行鉴别
(二)借助主观情态与客观状态的不同视角
(三)借助静态描述与动态变化的差异
(四)借助语义褒贬倾向及其主体的属性
四、揭示意义相近用法相仿副词互换的制约条件
估测副词群的功能比较
一、两个不同而交叉的语义范畴:“或然”与“估测”
二、“大概”与“大约”的分工与交合
三、特色估测副词:“恐怕”“说不定”“充其量”与“别不是”
四、方法论的思考
参考文献
国际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虚词辨析的方法与理据
一、词语组合分化法
二、词语同现验证法
三、语素异同对比法
四、主观客观情态法
五、数据差异对比法
六、词源原型追溯法
七、多元综合比较法
八、背后理据的解释性
参考文献
副词“大不了”的极性估测及其意志力
一、“A不了”的组合类型与语义倾向
二、“大不了2”修饰VP的语义倾向
三、“大不了2”的整体语义固化进程
四、“大不了2”的功能特点
参考文献
上海话句末助词“快勒”新说
一、“快勒”的句法地位
二、历史上的“快了”
三、“快了”的虚化演变路径
四、余论
参考文献
2000—2018年中国汉语虚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一、导论
二、新探索与新起点
(一)汉语虚词的界定和类别
(二)虚词研究的纵横互动
(三)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的新拓展
三、虚词各类研究及其突破
四、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五、虚词应用性研究的强化
(一)汉语虚词词典编撰的新探索
(二)国际汉语教学与虚词研究
六、汉语虚词研究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二、框式结构研究
框式结构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一、语义增值及其途径
(一)语义的加合对比:“一X一Y”=X∧Y
(二)语义的指代象征:“一X一Y”>X+Y
(三)语义的借喻隐喻:“一X一Y”≈X+Y
二、构式义凸显的是主观情态
三、框式结构原型义的形成与固化
(一)X本身带有贬斥语义倾向
(二)消极语境的高频运用
四、构式义对语境的依赖度
五、褒贬倾向取决于框式义和语境
六、研究的双向互动视角
七、前后同形X1与X2的不同内涵
八、框式结构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一)拷贝式结构
(二)动宾内嵌“X你个头”
(三)简略式“X个头”
(四)省略式“你个头”
九、框式结构的集合比较
(一)“半X不Y”与“半X半Y”的比较
(二)“不X不Y”与“半X半Y”的比较
十、框式结构的跨语言类型视角
参考文献
说新兴框式结构“X你个头”及其构式义的固化
一、X的类型
(一)动词、形容词+“你个头”
(二)非谓词+“你个头”
(三)语素+“你个头”
(四)字母+“你个头”
二、多音节词语进入该框架的话语策略
(一)首位策略
(二)重点策略
(三)整体策略
三、“X你个头”的结构特点
(一)必须是后续句
(二)人称的制约
(三)“X你个头”的扩展变式
(四)“X你个头”的简略变式
四、框式意义及使用特点
(一)框式意义
(二)使用特点
五、“X你个脚”及其他
(一)英语的“X your foot”
(二)汉语方言里的“X你个脚”
(三)其他类似的用法
六、“X你个头”的原型及其虚化
(一)歧义结构与原型
(二)“X你个头”泛化的推测
参考文献
框式结构“A了去了”
一、“A了去了”中A表“高量”的语义倾向
二、传递“不以为然”的主观不满义
三、“A了去了”的结构分析必须另辟蹊径
四、“A了去了”的历史溯源
五、汉语方言的佐证以及结构演变假设
参考文献
“说X(也)不X”的主观情态义及其方法论思考
一、引论
二、“说X(也)不X”的主观情态义
三、X的类别以及“说”的分化
四、对举式“说X1(也)不X1,说X2(也)不X2”
五、对举式的变式及其近义构式比较
六、挖掘框式结构主观情态义的主要方法论
七、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不小心X”与反预期主观情态
一、“小心NP!”与“小心VP!”的预期
二、“一不小心X”的预期与反预期
三、“专化、异化与泛化”的三部曲
四、结语:反预期标记也存在于句法语义层面
参考文献
“一V了之”框式的结构特点及其语义倾向
一、“一V了之”框式结构的三大特点
二、“一V了之”构式分析
1.引号的作用
2.V的单音节化及其变式
3.“之”的指向对象
4.“一V了之”的变式
三、“一V了之”构式语义倾向的不同视角
四、主观情态与传统文化价值对框式结构语义倾向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三、句式系统分析
建构汉语句式系统的价值与意义
一、“句式”语法地位的历史提升
二、句型、句类与句式的关系
三、句式的内涵与外延
四、句式内部类型的特点
五、句式教学的原则与重点
参考文献
谈独词句跟词类、句类及语境的依存关系
一、独词句研究的症结所在
二、独词句的界定与标准
三、独词句跟语境的依存关系
(一)名词独词句特点
(二)动词独词句的特点
(三)形容词独词句的特点
(四)叹词独词句的特点
四、疑问句跟独词句的关系
五、汉语、日语、英语独词句的类型学比较
(一)独词句
(二)准独词句
(三)副词独词句
(四)动词独词句
参考文献
“除了”句的语义新解及其启示
一、句式1的语法意义:对立互补,凸显B项
二、句式2的语法意义:以A为本,叠加追补
三、句式3的语法意义;AB并举,双项排他
四、句式4的语法意义:AB一致,凸显唯一
五、特殊变式
六、几点启示
参考文献
是非问内部类型的比较以及“疑惑”的细化
一、“吗”字是非问与“吧”字是非问的功能比较
二、语调是非问与“吗”字是非问功能比较
三、是非问结构类型与功能类型的关系
1.回声问
2.附加问
3.反诘问
四、结论
参考文献
论语气词“啊”在疑问句中的作用暨方法论的反思
一、“啊”跟其他疑问语气词的比较
1.“呢”
2.“吧”
3.“吗”
二、带降调的“啊”字是非问
(一)带“啊”的跟不带“啊”的是非问句比较
(二)带“啊”的是非问跟非疑问句比较
三、“啊”在非是非问句中的作用
四、“啊”在是非问句中的作用
五、“啊”研究的启示以及对“呢”的反思
参考文献
疑问句的结构类型与反问句的转化关系研究
一、是非问与反问句的转化关系
二、特指问与反问句的转化关系
三、选择问、正反问与反问句的转化关系
(一)选择问与反诘问
(二)正反问与反诘问
四、反问句的特殊功能意义
参考文献
特指是非双层问句的功能及其话语策略
一、疑问句的结构类型与功能类型
二、疑问句交际功能类型的特殊品种
三、是非特指双层问的特殊功能
四、是非特指双层问的内部类型
五、“是非特指双层问”的焦点分析
六、“是非特指双层问”的话语策略
七、双层疑问句形成的历史轨迹探讨
参考文献
四、语法研究的理论探讨与战略思考
论汉语形容词重叠与变量的关系
一、量范畴的内涵
二、客观量和主观量
三、形容词重叠的基本方式
1.语素分别重叠:A—AA;AB—AABB
2.词形整体重叠:AB—ABAB
四、形容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五、方法论的反思
参考文献
主观性的类型与主观化的途径
一、汉语主观性的类型
1.完整式:Z,幸亏X,Y
2.前省式:幸亏X,Y
3.后省式:Z,幸亏X
二、主观化与主观性
三、主观化的途径
四、主观性的程度
参考文献
汉语语法研究的战略思考
一、要做战术语言学家,更要做战略语言学家
二、当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三大意识
1.现代条件下的科学意识
2.竞争前提下的多元意识
3.国际背景下的中国意识
三、改变传统思维模式,注重动态研究
1.历时动态:历史演变和发展,以及语法化的进程
2.共时动态:语言或者方言之间的互动格局
3.交际动态:语言交际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和趋势
四、打破单视点的局限,提倡双向选择的研究方法
五、做好拳头产品,树立鲜明的学术形象
六、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
引言
一、语言或者方言之间的接触互动格局
(一)地域方言,特别是强势方言的影响
(二)社区方言的影响
二、历时的演变和发展以及语法化进程
(一)语法意义的变化
(二)实词虚化的进程
三、共时的适配交际需求的语言演变
(一)词类功能的扩大
(二)新兴的语法现象
四、语言演变的深层次原因
(一)语言交际的简约性追求
(二)弥补汉语表达的空位
(三)增添汉语表达新的特色
参考文献
论汉语语法研究的北大精神
一、朱德熙先生的空前绝唱
(一)朱德熙先生的语法研究成就
(二)朱德熙先生语法思想的核心
(三)朱德熙先生语法研究的风格
二、陆俭明老师的杰出贡献
(一)陆俭明老师的语法研究成就
(二)陆俭明老师语法研究的特色
(三)陆俭明老师语法研究的风格
三、永远的火炬——北大精神
(一)对汉语语法特点不懈的追求和挖掘
(二)擅长通过具体专题显示语法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三)加强语法意义与语法形式的双通道研究
(四)独到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上海现代语言学讨论会活动给我们的启示意义
一、概况
二、启示
三、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