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单视点的局限,提倡双向选择的研究方法

四、打破单视点的局限,提倡双向选择的研究方法

我们以往的研究往往是单视点的,孤立地分析某个词语或结构的语法意义。我们需要打破这一束缚,树立起“双向选择”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制约关系。比如“框式介词”的提法很有启发性,但是既然是“框式”,那就不是一个介词的问题,而应该是个结构问题,“连……也/都”就是一个“框式结构”。即某些词语构成非连续性的结构,形成一个框架,这个框架由前后两个部件构成,框架的整体意义大于两个部件意义之和,换言之,就是1+1>2。这一解释,也解决了“A了去了”“越来越A”“V你个头”中如何定义定性“了去了”“越来越”“你个头”的困惑。

双向选择的关键是在解释某个结构组合时,打破单视点的局限,不只是从A的特点和作用来看B,还要从B的角度来看A。比如,名词与量词的组合,从名词选择量词的角度看,“一条黄瓜”可以说,“一根黄瓜”也可以说,似乎两者可以互换,当然两者其实还是有区别的,“条”凸显的是“柔软性”,“根”则凸显的是“硬度”。但是如果我们从量词角度看其与名词的组合,就会发现,可以说“一根香蕉”,却不能说“一条香蕉”,因为“香蕉”给人的具象是倾向于“立体圆柱形”的。至于“一条线”跟“一根线”虽然都能够说,所指却不同,前者是指抽象的“线”,后者指的是具体的针线的“线”。同样,在动名组合、形名组合中,我们也需要运用双视点来分析,不能拘泥于单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