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词句研究的症结所在

一、独词句研究的症结所在

独词句在汉语语法系统里的地位一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一个词语就构成一个句子,结构简单到无法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解,既无组合也无层次,而且出现的概率也不高,在强调句法形式分析的当年,大家显然对此缺乏研究的动力与兴趣,因此,独词句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大致来说,对独词句,传统的看法主要有三点:

1.只有一个词或者一个偏正词组构成的句子是独词句。

2.能够构成独词句的词类主要是叹词和名词。

3.独词句必须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才能明确地表达意思。

这三点认识有一定道理,比较朴素简便,但是并不严密,也不科学。

第一,有关的定义是不严密的。因为既然包括“词组”,那就是由两个词以上的结构组合,怎么还能够叫作“独词句”呢?即使是名词性偏正词组构成的句子,比如“我的妈!”也不能称为独词句啊!既然称之为独词句就必须名副其实,只能是一个词(当然是实词,虚词根本就无法成句)构成的句子。

第二,没有进行必要的量化统计。事实上,有关学者统计数据证明,能够构成独词句的主要是名词与动词,约占三分之二,其余的,包括叹词、形容词、拟声词、代词以及成语习语,只占三分之一。[1]

第三,独词句与省略句不是一个标准分出来的类别,独词句是从句法结构形式角度定义的,而省略句则是语用学的概念,跟完整句相对。换言之,独词句可能不是省略句,也可能是省略句,两者不是一个标准区分出来的,并不构成对立关系。①

赵元任的《汉语口语语法》(1979)把句子分为“整句”和“零句”。所谓整句,是指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完整的句子,所谓零句是指“畸零”的句子,即非主谓句。包括独词句。“最常见于对话以及说话和行动掺杂的场合”(赵元任1979)。这一看法就颠覆了以往所谓句子都必须具备主语和谓语的陈旧观念,指出在汉语里“零句”大量存在,这就为独词句的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

在现代汉语的句型系统分类里,有两个标准:一是按照短语结构的构成关系来看,比如分为非主谓句与主谓句,以及下位的动宾谓语句等;二是根据句子的属性跟名、动、形三大词类的功能对应关系来看,比如名词性谓语句、动词性谓语句、形容词性谓语句等。传统语法把句子看作都必须具备主语和谓语的语法单位,这是指主谓形式才是完整的句子的前提下形成的句子观。然后按照这一标准来看待不符合这一标准的句子,所谓只有动词形容词的句子(没有主语),就叫作“无主句”,只有名词的句子(没有谓语)就叫作“独词句”。

显然,独词句只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句子小类。朱德熙的短语本位问世以后,无主句的提法遭到了批评,并逐渐被非主谓句所替代。至于独词句由于其形式标志相对清晰,而且并不涉及句子的结构关系,所以得以保留。

独词句的语义,实际上由三部分构成:结构意义(在这里跟词汇义合二为一)、句类意义以及语境意义。独词句的特点是句法结构简单明了,因为整个句子只是由一个词构成的,因此,独词句与一般句子相比较,跟句类与语境具有更为密切的依存关系。我们认为,有关独词句的研究,必须正视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独词句的界定及其标准。即我们需要区分严格意义的典型独词句与不典型的准独词句;此外,还需要注意与一般非主谓句的区别,以及与省略句的区别。

2.能够构成独词句的词,分别来自哪些词类?主要由哪些词类构成,即词类对独词句有什么样的关联作用?

3.不同来源的独词句具有什么样特定的句法意义?有什么样特殊的功能?即探求独词句的词类跟句类的关系,哪一类词主要出现于哪一种句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还是感叹句?

4.独词句对语境的依赖度。是在单向叙述语境里,还是在双向对话语境中,还是在问答语境中,还是在独白语境、描写语境中?语境的依赖度又取决于哪些因素?

5.独词句在其他语言,特别是英语、日语中的状况,是否具有语言类型学的意义?有哪些共性和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