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虚词词典编撰现状及研究意义
汉语语法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不仅虚词特别丰富多彩,而且语义功能相当复杂多变,所以汉语学习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就是准确理解并运用虚词。
新时期30多年来,受语言学界推崇的虚词词典当推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1999年出版的增订本有词条1000条,包括部分实词),此外有一定影响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还有: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1957级语言班编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1982)、王自强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侯学超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朱景松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语文出版社,1999)、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以及李晓琪主编的《现代汉语虚词手册(汉英对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等。
这些虚词词典,多数释义大体准确,举例基本到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习者的基本需要,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多数是列举若干义项,并一一举例,有时还跟同义或反义虚词作一些有限的比较分析。从方法论角度观察,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缺乏理论创新,也缺乏可操作性。国内外至今没有一篇虚词词典编撰的专论,基本沿用传统的训诂方法,编撰理念多数比较陈旧,靠的是编者内心语感的“自省”,尤其是严重忽略了制约该义项与功能出现的“语言条件”。我们需要凸显该语义和功能的制约因素,建立必要的“定位框架”。
第二,缺乏义项横向的派生联系,也缺乏词义纵向的动态变化线索。一个虚词的义项往往有好几个,这些义项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发展联系,词义本身还有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可是,目前词典的分析与编排,采取的是孤立的排列、分割式的编写方法,没能揭示这些义项之间的横向或纵向的联系。我们需要勾画出“词义地图”,以建立“义项关联”。
第三,缺乏系统观念,缺乏义场类比。虚词与虚词之间也缺乏整体关联,编写的时候大多是按照字母顺序来分配任务的。这样的结果就造成虚词的释义是原子主义的。我们必须把近义、反义,包括类义的虚词聚焦在一起,形成若干个“义场”,作为一个类进行“类聚扫描”,提倡网络式的发散型的思维方式。
第四,缺乏对虚词最新研究成果的吸取。最近30年来,汉语虚词的词类研究以及个案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这些研究比较分散,分布在单篇论文或者某些语法著作的章节之中,可是目前的虚词词典往往视而不见,没有能够把这些研究充分地吸取进来,使之成为虚词词典的财富。
汉语正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汉语的地位日益得到提高。目前汉语虚词词典编撰的研究明显滞后,远远不能满足国际汉语教学和研究的需求。我们的汉语教育,包括汉语国际教育,如要踏上一个新的台阶,就必须拿出研究精品。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当务之急就是在对虚词词典编撰进行方法论探讨和创新,并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实践,编撰一部新颖的科学的有解释力的应用性强的虚词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