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源原型追溯法
虚词,可以说大多是从实词虚化而来的,所以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往往需要从词源上追溯其语法化的进程,从而加深对现代汉语里虚词差异的认识。
汉语中,量词相当丰富,也是外国人学习的一个难点,他们往往很难理解中国人怎么那么喜欢在数词与名词之间加上个量词,而且还形形色色,不加不行,加错了更加可笑。比如“条”“根”与“道”这三个近义量词,就经常用错。
这三者有时可以互换,有时却不行,比如“一条黄瓜”可以说成“一根黄瓜”,“一条指令”可以说成“一道指令”,但是不能说成“一道黄瓜”或“一根指令”。而且,即使可以互换,也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义倾向。这是为什么?这就需要从词源的原型上加以追溯与虚化分析。
根据周芍、邵敬敏(2014)的研究,“条”是“枝条”(树枝)虚化而来的,“根”是从“草根/树根”虚化来的,“道”是从“道路”虚化来的。作为摹形量词,【+长条性】【+延伸性】是“条”“根”“道”共同的语义特征。区别在于:“条”强调“一维单线延伸”,“道”显示“二维平面延伸”,“根”凸显“三维立体延伸”。同时,由于认知加工选择时,视角远近的不同,三个量词的语义抽象程度也不同:“条”抽象程度较高,甚至可以在一维方向上无限延伸。“道”抽象程度不如“条”,但它也可以抽象为“水平”和“垂直”两方向的平面。“根”抽象程度较前二者低,指向三维“柱形”,同时长度一般也有限,还保留了较多原型“树根”在质地上的特征,如【+硬度】。
“条”与“根”在语义来源和形状上相似度较高,经常可以互换,比如:“树枝、苦瓜、丝瓜、黄瓜、莲藕、眉毛、绳子、电线、穗子、飘带”以及“神经、筋脉、血管”等,而与“道”的互换率则相对低一些。但是“条”凸显的是细长型,“根”凸显的是立体型;前者柔软,后者坚硬。有时即使是同一个名词,不同的量词组合时,其语义实际上也不同,例如:
(1)她的笑只是一条眉毛挑逗地猛跳一下。
(2)张队长果然把左眼上最长的一根眉毛拔了下来,用嘴一吹,说滚吧!
“一条眉毛”尽管是由“无数根眉毛”组成的,但是整体上给人的感觉是一维的“细长形”而“一根眉毛”是“细长的圆柱形”,是三维立体的。因此,“条”很容易抽象,“根”则比较具体。比如:
(3)一次,酒桌上一位朋友讲,鱼这东西是走一条线的。
(4)再也没有一根线在温暖时把我放飞,在风雨时把我收回。
“条”最容易抽象,因此可以与抽象名词组合,如“指令、规则、新闻、消息”等。“道”的抽象性其次,也可以与“命令、习题”组合,“根”虚化程度最低,很难抽象,无法产生抽象性联想。
与“根”组合的名词类型相对比较简单,多数是有根系的植物,例如“草、菜、树枝、竹子”,与本义关系密切,显得相当自然、贴切。它们都具有【细长条】【圆柱状】【有根须】这样的语义特征,大部分情况下虽然能与“条”互换,却倾向于“根”。以下是根据CCL语料库的数据统计:
表4 “根”与“条”的使用情况(一)
其次是带有根系、圆柱形的其他物件,这些名词仍然符合【长条】【圆柱形】这两个语义特征,但失去了【硬度】这一特征。这类词语中,有【延伸性】的事物可以与“条”互换而语义差别不大,但较短小的事物则一般仅与“根”组合。以下是根据CCL语料库数据统计:
表5 “根”与“条”的使用情况(二)
“道”凸显的是有一定宽度的长平面,例如“水流、鲜血、小溪、河流、江河、激流、瀑布、彩虹、皱纹、眉毛、伤痕、口子、窄缝、花边”,由于“道”强调的二维性与“根”表达的三维性不相容,因此基本上两者在使用上不存在可互换的情况,即使能够替换的,也存在语义的差异,例如“一道菜”不等于“一根菜”,“一道眉毛”不是“一根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