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特指双层问的特殊功能

三、是非特指双层问的特殊功能

对这类特殊疑问句,前人主要还是从结构上进行了解释:吕叔湘(1982)认为“特指问句后头,如果用‘吗’,就把疑问点移动了……从特指问变成是非问”。可见,吕先生的意思,这样的疑问句应该看作是非问,因为贯穿全句的疑问语气词毕竟还是“吗”。邢福义(1987)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论述,他基本同意吕叔湘的看法,并且予以修正和完善,进一步指出,这种问句既问是非又问特指,是一种二重性特殊疑问句,故而命名为“特指性是非问”。

我们比较倾向于邢福义的看法,但是不主张是二重性的,因为二重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互相矛盾的两种属性,即一种事物同时具有两种互相对立的性质。如商品,一方面它有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它有价值。(《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也可以说二重性具有双面性,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并行的。但是问题在于,在这样的疑问句里,问是非与问特指,两者的地位并非均衡平等的。因此,我们认为“二重性”这一解释是不够准确的。与其说是二重性,不如说是主次包孕性的。换言之,“是非问”仅仅是引导,是一个包装,而“特指问”才是实质,才是关键,因此这应该是“是非特指双层问”,简称“双层问”。

换言之,是非问与特指问的地位不是平等的,而是主次分明的。我们在下面的实例中也可以清楚地感觉出来,因为仅仅针对是非问的回答显然是不能满足对方询问的真实目的,只有针对特指问的回答才是符合询问者企望的。因此,这不是一般的结构类型能够解决的问题,而应该从功能特点上去分析,才能得出恰当的结论。比如:

(1)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忙吗?

如果是否定性回答,那还比较简单,例如:

(1A)哦,不需要。谢谢!

但如果是肯定性回答,则可能有三种不同的回答,或者是是非简答1B,或者是针对性回答1C,当然也可以是两者结合起来的回答D(B+C):

(1B)是的。

(1C)你借我十块钱好吗?

(1D)是的。你借我十块钱好吗?

回答尽管可能是多种类型的,但是,(1C)与(1D)是比较好的,(1B)则显然是没有完全达到交际的目的。我们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里发现了有趣的实例:

(2)我们学校和美国一所高中是友好学校,最近他们要来我们学校做交流活动,我们准备了一台民族服饰走秀,衣服借到了……傣族朝鲜族什么的都有,但是我们觉得这个节目面对老外可能趣味性少了一些。请问大家在互动或者创新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么?(百度,2009-03-06)

在该实例中,具体回答有好几种,除了一个最为简单的否定回答“没有”,其他4个正面回答都比较详细,都是针对性的。例如:

A.关键看你们的成员会什么。比如民族舞,英语相声(穿上长袍拿折扇,可讲述中国人在外国的趣事,绕口令和唱腔就算了,他们听不懂,找些小笑话串进去),都可以拿来表演。上纲上线地讲一句,为国争光啊,呵呵。

B.我认为应该演一些少数民族的神话或一些民间故事,民族歌舞呀,再让老外自己也上台表演,增加趣味性。

C.我认为可以穿上民族服装进行现代版的演出,就是不要专注于传统的节目,而是加入流行元素。例如京剧、脱口秀、换成英语讲台词等。

D.别光走秀,主要是要加上互动环节。比如让他们猜这是什么民族的服装啊,找个人上来一起表演民族结婚啊对歌啊求爱啊什么的(比较有噱头的)环节,加个民族歌舞(邀请他们一起来学着跳)啊,之类的。总而言之就是互动,让大家都参与,把气氛搞热闹点。

显然,这样的问句实际上是双层问句,由外层问与内层问构成。外层是是非问,内层是特指问。表面上只要听话者回答第一问句,实际上要求回答第二问句。所以,只是针对第一问的回答是信息欠缺的,只有针对第二问的回答才是符合交际需求的,而且实际上也包含了第一层的回答。当然,针对双层询问的双重回答则是比较全面的,但缺点是稍微累赘了一些。这样的例句可以说比比皆是(以下例句摘自北京大学语料库或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分别标记CCL或BCC)。例如:

(3)老人问我:“你知道她是谁吗?”我当然知道。我一看照片就认出是李宁玉。(CCL)

(4)你知道怎么办吗?做这种事,不能操之过急,不能一头栽进悲剧里去。(C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