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了之”框式结构的三大特点
“一V了之”是个非常能产的框式结构。“一”属于副词,修饰后面的动词,表示动作快捷、干脆、利索、简便。“了”是动词,表示“了结”“解决”义;“之”为代词,指的是“这件事”(往往在上下文或语境中已经提及)。整个框式表示:直截了当地实施了V这个动作,姑且解决了某个问题或难题。其中的V多为单音节动作动词,如“退、推、说、降、拖、脱、抢、杀、拼、开、关、谢、看、睡”等。根据对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BCC汉语语料库的统计,该框式结构生成成员中的高频组合是:
①“一走了之”(CCL 247例,BCC 4605例);
②“一笑了之”(CCL 147例,BCC 1604例);
③“一死了之”(CCL 87例,BCC 922例)。
上述三个“一V了之”高频框式恰好有一则历史故事可以印证:据《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记载:a.昏君晋灵公派了个刺客去行刺大臣赵盾,结果刺客发现赵盾是个忠臣,认为“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最终选择触槐而死。b.后来晋灵公又设宴准备扑杀赵盾,杀手中有个人“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c.后来晋灵公被别人杀了,太史董狐直书“赵盾弑君”,并认定“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这则历史故事中的刺客、杀手、宣子三个人物的行为,如果用现代汉语来叙说,可分别使用“一死了之”(自杀)、“一走了之”(逃避)、“一笑了之”(不予理睬)来描写。这说明:“一V了之”框式具有特殊的语法意义,即在两难处境下作出自认为最简单而且危害最小的选择,无奈却是不得已而为之。可见,该框式结构凸显了三个特点:
第一,“一V了之”框式的使用必然有个前提条件:面临某个问题,而且往往是难题,不管采用哪种办法,结果可能都不是理想的。真实语料常常可以显现这样的背景或情景。例如:
(1)她很痛苦,却又无法解脱,只好一死了之。(百合《哭泣的色彩》)
(2)为了摆脱困境,干脆一退了之。(《1994年报刊精选》)
(3)她的这种热情使我进退两难:买吧,还未真正了解这套服装是否合适,不买,人家这么热情,最后,我只好一走了之。(《人民日报》1995年11月)
第二,行为主体者所采取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换言之,这一选择尽管不好,但是其他的选择可能更加糟糕。因此干脆采取一种相对比较简单、直截了当的办法,以求快刀斩乱麻地解决问题。这可以称之为“两难相权取其简”。句中往往有表态性副词“不如”“索性”“干脆”等形成照应。例如:
(4)她觉得与其这样愚昧活着,不如一死了之。(《1994年报刊精选》)
(5)他料定自己活不了了,必死无疑,索性一死了之。(麦家《风声》)
(6)大量的秸秆不好处理,又紧着要种麦,农民只好一烧了之。(新华社2001年9月份新闻报道)
第三,采取这种选择,往往带有消极逃避的意味,并非是最稳妥最合理的,而且不同的人完全可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可能会因此引起争议。同时,行为主体者所采取的办法尽管比较直截了当,但明显带有简单化的倾向,因此,说话者叙述时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否定色彩,不赞赏,甚至是反对的。真实的文本例句中常常表现出对这种做法的否定意味。例如:
(7)决不能层层照抄照转,一转了之。(《1994年报刊精选》)
(8)珠海对科技和人才的重视,绝非如有些外人所误解的那样只是一奖了之。(同上)
(9)要注意帮助这些企业解决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切勿一租了之。(同上)
或者句中流露出批评或不满的口气。例如:
(10)下班之后,就把厕所一锁了之,给游人带来很大不便。(同上)
(11)往往借口“先天不足”,把责任一推了之。(《人民日报》1994年)
(12)多先进管理经验引入国内,真正学到手的不多,有的束之高阁,一放了之。(同上)
当然也有表示客观的叙述,但数量极少,而且很难看出表彰的意味。例如:
(13)只要是抢手的东西都可以拿到拍卖市场去一拍了之。(《1994年报刊精选》)
归纳起来,“一V了之”框式结构的三个特点分别涉及“事件的前提”“行为主体的选择”“说话者的主观态度”:a.事件前提是面临必须解决的问题或难题;b.行为主体只能作出直截了当却是无奈的选择;c.这一选择由于往往带有消极逃避意味,因此总体倾向是说话者不赞赏,甚至于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