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在非是非问句中的作用
陆先生认为在非是非问句中的疑问信息是由Q(疑问词或者疑问结构)以及升调承担的,末尾带上“啊”之后,“并未增加疑问信息量”,只是“语气和缓些”(陆俭明,1985)。“特指问”以及正反问(包括选择问),作为疑问句来说,本来似乎不再需要“啊”,因为它们的疑问信息由疑问代词或者疑问结构来承担已经很明显了(邵敬敏,1996)。但是,我们比较有“啊”以及没“啊”的问句发现,没有“啊”的特指问,语气确实比较直接,显得有点儿生硬,而有“啊”的特指问,语气确实要缓和得多,主要出现在如下语境里面:或者对方是尊敬的人,要用“您”,如下文例(1);或者是有求于对方,如例(2);或者是套近乎聊天,如例(3);或者是自问自答,如例(4);或者是慰问之词、安抚之词,如例(5);或者是促膝谈心如例(6)。例如:
(1)您说那奠酒是什么意思啊?(白文渊《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
(2)哎,北大附中在哪儿啊?(白旭明《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
(3)咱这牛街为什么叫牛街啊?牛街啊。啊,您知道不知道?(詹国英《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
(4)什么叫“劫石”啊?劫,是佛教里的时间单位。(《佛法修正心要》)
(5)当家师来慰问马祖:“您近来身体怎么样啊?”(《佛法修正心要》)
(6)给你配几辆坦克,配一个炮兵连,还要进行对空联络,你怎么指挥啊?(《邓小平文选2》)
我们认为,这类非是非问,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一,一个特指问句之后,再用“啊”来表示一种追问。相当于“S,W,啊?”如果语速快了,两者就可能合二为一,转化为“S,W啊?”在口语里这样两种形式并存的例句并不少。例如:
(7)咱们到美国去玩一趟,怎么样,啊?(施亮《无影人》)
(8)听完罗瑞卿的汇报,还关切地问,你身体怎么样啊?(陶克、任燕军《大比武备忘录》)
(9)这是干什么,啊?(《读者(合订本)》)
(10)他经常找曹家干什么啊?(刘心武《曹家浮沉之谜》)
例(7)(9)都是“W,啊?”单独的特指问,自然需要对方回答,但这些特指疑问句都很容易转化为像例(8)(10)一样的“W啊?”区别就在于前者往往显得咄咄逼人,再来个“啊?”反而显得口气和缓,是一种带有商量、征询的语气口吻。不管是“W,啊?”还是“W啊?”语气比起单独的特指问“W?”来相对和缓一些。
第二,正反问、选择问末尾带上“啊”,情况跟特指问类似。例如:
(11)你们喝开水不喝啊?也有凉开水,也有……(李英良《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
(12)这个闻完了是不是得打喷嚏啊?(白文渊《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
(13)这家不冷啊。常烧煤还是常烧柴啊?(《1994年报刊精选》)
(14)现在是青工多还是老的中年的多啊?这个我不太清楚。(刘伟芝《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
这里的情况几乎同样可以分析为“W,啊?”转化为“W啊?”。例如:
(15)你说,我这话对不对?啊?(刘流《烈火金刚》)
(16)其实啊,我们也是受害者,对不对啊?(《编辑部的故事》)
(17)你应该给大家讲清楚,是不是,啊?(张平《十面埋伏》)
(18)还有几千元存款,是不是啊?(戴厚英《闻捷之死》)
语气和缓,自然不属于疑问信息的增强,问题是“啊”的使用,不论增强疑问信息还是减弱(和缓)都是起作用的。我们不能只承认增强是起作用,减弱就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