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句的结构类型与反问句的转化关系研究
疑问句有两大类型:第一,结构类型,通常认为有三大类:是非问、特指以及选择问(含正反问)。第二,功能类型,主要有反诘问、附加问、回声问和假设问等。这两大类型划分的标准与出发点显然是不同的。
通常认为,疑而不问,是猜测句;疑而询问,是疑问句;无疑而问是反问句。虽然说反问句是“无疑而问”,但是反问跟疑惑似乎并非绝对无关。换言之,既然反问句的本质是否定,而否定跟肯定是两端,那么,中间是什么因素在起转化作用?我们觉得这个因素应该是“怀疑”,换言之,肯定的反面是否定,那么在这两者之间的过渡地带应该是疑惑。怀疑越强,离开否定就越近;怀疑越弱,离开否定就越远。换言之,一点不怀疑,就是肯定;怀疑到底,就转化为否定。
真性问是有疑而问,而且希望对方给予回答;反问句实际上是一种假性问,假性问跟真性问的区别主要有两点:第一,表层形式是疑问句,深层含义是已有明确看法,实质表示否定;第二,问只是手段,并不真的需要对方回答,对方即使回答,那也不是发问人的真实意图。那么问题在于:
第一,我们曾经在《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邵敬敏,1996)一书中就反问句的类型与语用意义作过专门的论述。反问句是一种功能类型,在结构上跟一般疑问句没有显著的区别。从理论上说,所有的疑问句都可以变成反问句,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最感兴趣的是,反问句是如何形成的?换言之,哪些疑问句最容易转化为反问句,哪些疑问句根本无法转化为反问句。
第二,为什么要利用这个“疑问句”的形式外套来包装呢?这可能是一种话语策略,因为直截了当地否定某种看法,不是不可以,但是从话语交际来说,显得不够礼貌、不够策略,不够含蓄。那么代之的最好的形式包装就是询问。因为询问是最接近于否定的,同时因为“询问”的本质是自己不了解而请教别人,这样就保留了某种回旋的余地,也给了对方一种解释的弹性空间。因此,反问句显然是话语交际中避免激烈交锋的滑润剂,也是双方交际得以展开的缓冲地带。当然由于反问句的长期广泛使用,这一最初的功能显得淡化,因为有的反问句语气还是比较激烈的,甚至于常常引起听话者的反感或不满,从而背离了使用反问句的初衷。
第三,“反问”是不是就等于直接否定?关于汉语反问句的论述,当以吕叔湘(1982)的最为精辟且富有启发性。他说:“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反诘问里没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否定;反诘问里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肯定。”(1982)可见,肯定与否定构成了相反又相成的两极,反诘本质上就是一种否定。但是,问题显然要比这复杂得多。由于反问句内部类型繁多,否定程度各不相同,而且还有自己的特殊的语用意义,所以反问绝对不能简单地跟否定画上等号,而且反问还能够传递说话人的某种主观意图以及感情色彩。因此对反问句的功能我们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归纳起来,我们希望探求的问题是:
1.疑问句的结构类型跟反问句的转化关系到底如何?
2.否定与反诘的差异在哪里?两者是如何转化的?
3.反问句的话语功能到底是什么?有哪些特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