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框式结构主观情态义的主要方法论
该构式的主观情态义具有几个鲜明的特色:
1.该基本构式前半部与后半部显示肯定与否定的对立,这是一种话语策略,目的是引起对方的注意,从而有利于表达说话者真实的否定性意图,所以辩驳强度尽管不大,但是否定色彩还是比较鲜明的。
2.制造假设性话题,目的就是为了减弱反驳的强度。由于这一反驳往往不是直接针对某人的,而是针对某种假设的看法,并且常常使用“其实”“也”等词语来缓和辩驳的语气,所以属于轻微辩驳。
3.如果采用对举式,由于正反两方面都照顾到,就可能弱化对方的不悦情绪,加上常常使用“也”,使得自己的看法比较容易为对方所接受,这是一种话语策略。
4.对举式由于前后双向否定,整个扩展框式结构的否定语义倾向有时并不特别鲜明,这时就特别需要有后续句来补充说明说话者的真实意图。
总之,这一种构式之所以在口语里盛行,我们认为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照顾对方的情绪;二是中国文化里的话语策略。即使在辩驳时,也需要尽量客气一些,这样才易于让对方接受自己的看法。简单地说,就是原则不能放弃,但是口气要温和,说话要有策略,让对方更容易接受。
要真正挖掘出框式结构的主观情态义,我们必须不断总结有关的研究理论与方法,通过对“说X(也)不X”的分析,可以归纳出以下几条有关研究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第一,化整为零与化零为整相结合的原则:对框式结构本身必须让每一个成分都落实到位,都要找到他们的作用和变异途径,看到他们的作用。然后化零为整,再找到该构式的整体含义。换言之,没有个别的分析就不能集合为整体。但是仅仅只有局部的分析,也替代不了整体的分析。比如该构式中的“其实”与“也”,都不是必须的,却是非常重要的。把它们分析清楚了还要考虑到整个构式,才能够明白该构式主观情态义的四个要素。
第二,密切参照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进行验证的最佳关联原则:最重要的是不能就事论事,不能仅仅在构式本身做文章,必须密切结合该构式的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比如“说X1(也)不X1,说X2(也)不X2”的语义倾向,必须考察其下文,才能明白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这就需要我们参照大型语料库,在广泛选取语例的基础上,提取出相应的规律或倾向。
第三,透过表层结构的印迹寻找深层隐蔽语迹的原则:还要把隐蔽在它背后的言语成分挖掘出来,因为这些成分不可能在言语中完全消失掉,完全有可能捕捉到蛛丝马迹。比如“说X(也)不X”中,“说X”实际上是一种假设的行为,偶然也会出现表示假设的连词“要”,这就是一个可以捕捉的印迹。
第四,对同形结构以及近义结构进行比较的原则:首先是对同形结构(形式相同但是意义不同)需要进行去伪存真的鉴别,这样才有利于深刻认识该构式的真实价值,在对比中显示自己的特色,例如,对“说X(也/又/就)不X”的辨认。再进一步则还需要对近义结构进行横向比较,这对深入认识该构式的功能也是至关紧要的,例如,对“说X(也)不X”与“说X(也)X”构式的比较。
框式结构研究最艰巨的任务是对其主观情态义的挖掘,“说X不X”构式义的实现往往需要依靠上下文语境来帮助。它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1.单用:单独通过下文的进一步补充来显示该构式的主观情态义。
第一,下文顺承关联,直接肯定“不X”。
构式义在语篇中实现,“说X不X”通常由紧接着的下文进行解释,直接肯定“不X”。例如:
(1)这“国家任务”说大不大,更多的是处理鸡毛蒜皮的小事和种类繁多的杂事,远没有完成“玉兔”升空、“蛟龙”入海这类任务来的响亮与震撼。(人民网,2014-05-09)
显然,下文“更多的是……”正是对该框式义“国家任务(Y)不大(X)”具体而详尽的补充与解释,从而明确表态“不大”。
第二,下文转折关联,间接肯定“不X”。
下文的作用不仅可以直接补充与解释,也可以反过来通过语义转折间接肯定“不X”。例如:
(2)深圳站说大不大,但它有时起的作用是一些部门多年工作都起不到的。
这是说“深圳站(虽是要)说大(却)不大”,这里不是采用正面的进一步阐述,而是用了转折连词“但”,从反面表示“它起的作用是一些部门多年工作都起不到的”,从而反证深圳站“不大”,因为如果“大”,就不足为奇了。
2.合用:通过上文以及下文,互相照应,合起来显示该构式的主观情态义。
上文关联回溯,下文遥相呼应,采取合用兼顾的手法。通常是“X1不X1,X2不X2”对举式采用的。例如:
(3)亲爱的玛嘉:昨天我们把你童年用过的东西都搬走了。你已经快13岁,而且你也说是应该这样做的时候了。……你这个说小不小、说大不大的女孩,内心充满着矛盾,渴望踏出那一向安全而熟悉的环境,进入一个完全新鲜而刺激的世界。(《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快13岁的年龄,相对小孩可以认为“不小”,但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却也“不大”,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标准,从哪个角度来判断,可见这是个让人感到颇为尴尬的年龄。关联上文,通过语义上溯点出“年龄”,下文再具体解释“内心充满矛盾……”,这样就显示出说话者认定既不大也不小的特殊主观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