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意义相近用法相仿副词互换的制约条件

四、揭示意义相近用法相仿副词互换的制约条件

几个副词即使语义接近相仿,而且常常可以替换,其实还是有区别的。关键是需要仔细观察互换的条件制约。

例如“毅然”与“决然”。毅然,表示果断、勇敢而坚决,义无反顾地,褒义:~投笔从戎;~解职归田。决然,坚决地,毫不犹疑地,主要用于中性甚至于贬义:~冒险;~得不到读者的喜爱。然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却不尽如人意,而且还用了最犯忌的同义相释。

毅然:坚决地;毫不犹疑地。(《现代汉语词典》)

决然:表示很坚决;毅然决然。(《现代汉语词典》)

毅然与决然,语义相近,都含有“坚决、毫不犹豫”义。毅然,更强调果断,体现动作主体的主观性,褒义。决然,强调坚决,中性,倾向于客观评价。所以,一般情况下,“毅然”似乎可以跟“决然”换用,语义差别不大。但是“毅然”有大义凛然的意味,主观褒义评价明显;而“决然”则只是表示坚决,没有这样明显的褒义,倾向于客观判断。例如(括号里的是可以替换的同义词):

(1)圣马丁襟怀坦白,为了避免分裂,毅然(决然)隐退。

(2)蒋碧薇为了追求爱情决然(毅然)抛弃富家小姐的生活,和徐悲鸿双双到法国去苦读。

两词因为基本意义相近,“毅然”可以与“决然”一起连用。例如:

(3)毅然决然(*决然毅然)脱离家庭关系。

(4)毅然决然(*决然毅然)选择了绿色军营。

有趣的是,我们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里发现“毅然决然”214条,但是找不到一条“决然毅然”的句例。这不仅说明,“毅然”是高频词语(2 560条),而“决然”是个低频词语(仅仅373条);而且还显示,前者强调“心态”,后者突出“行为”,当然是心态决定行为,所以绝对不能颠倒使用“决然毅然”。

但是,大部分情况,“决然”不能换为“毅然”。这里有两种情况:

第一,主语不是人,只是某种情况,属于客观评述,只能用“决然”,不能用“毅然”。

(5)两种爱情决然(*毅然)不同,拼写岂能一样?

(6)决然(*毅然)得不到读者的喜爱。

第二,主语即使是人,如果那只是说话者的客观评述,只能用“决然”,不能用“毅然”。

(7)盖“傻大姐”早被邢夫人以“打死”相胁,决然(*毅然)不会扩散“绝密”消息。

(8)但是否真是作者本意和用心,依然不能决然(*毅然)断定。

(9)突然弯下腰,抓起一个女生吐在地上的麸子窝头,决然地(*毅然)吞下去。

(10)对于这样的采访目标决然(*毅然)不能放过。

反之,如果明显带有褒义的情况,一般应该使用“毅然”,而不宜用“决然”,或者起码说很少用“决然”。例如:

(1)工人代表毅然(决然?)冲进会场,宣布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

(2)爱国学生毅然(决然?)开始绝食,并向军政府提交抗议书。

至于跟“决定”“决议”“决心”等的组合,更只能是“毅然”,不能是“决然”。这不仅跟主观客观有关,还可能因为前后都出现“决”,因为音韵相同而相冲。例如:

(3)后来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决然)决定学习汉语。

(4)他毅然(*决然)下定决心,为群众兴教办学。

可见,“毅然”有大义凛然的意味,褒义明显;而“决然”则只是表示坚决,没有这样明显的褒义,只是中性,甚至于有时偏向贬义。

总之,要提升副词释义的精准度,在原则与方法上特别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研究手段的现代化,必须借助于大型语料库的语料,并进行穷尽性的考察,尤其要高度关注副词的“高频组合”,借以揭示表层义与深层义、外围义与核心义、引申义与基本义的关系。

第二,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在区别近义副词或者对若干义项进行辨析时,需要特别重视组合框架的功能,借助于组合成分的语义特征、主观情态与客观状态的不同视角、静态描述与动态变化的差异,以及褒贬倾向及其对象的属性,以提升释义的精准度。

第三,重点揭示语义相近用法相仿的副词可替换与不可替换的条件制约,特别是近义词群有时似乎可以替换,但是这绝对不是随意的,揭示其制约条件是关键问题。

第四,比较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要特别注意多元比较,涉及近义比较、同类比较、搭配比较、语境比较、功能比较以及认知比较等。

本文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汉语虚词词典编撰的方法论探讨及其实践》(批准号12BYY101)资助。

(原载《暨南学报》2016年第1期)

【注释】

[1]邵敬敏 2013 《汉语虚词框架词典》编撰的新思路,《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2]张谊生 2000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

[3]邵敬敏 2013 《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