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问与反问句的转化关系

一、是非问与反问句的转化关系

通常认为,陈述句只要给以升调,或者句尾添加疑问语气词,就可以变为是非疑问句,而且是非问只要添加反诘副词,或者添加重音,就非常容易转化为反诘问句。比如:

今天是星期天。→今天是星期天(?/吗)→(难道)今天(′)是星期天(?/吗)

那么,是否所有是非问句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变为反问句呢?如果能够转化,又有什么条件制约?反问句的形式标记究竟有哪些?

1.通常认为,是非问的疑问信息是由语调或疑问语气词来承担的,换言之,把上升语调跟疑问语气词几乎看作是等价的。根据最新的研究,“语调是非问”与“语气词是非问”实际上是是非问内部两个对立的类型,换言之,通常的疑惑,需要进一步区分为两类:“语调是非问”,是发问人对所涉及的话题基本持怀疑态度的。这种怀疑,是倾向于不可思议、不可理解、不以为然,具有明显的否定性倾向,但是还没达到反问句的完全否定。例如:

(1)他父亲做尽了坏事弄钱,他会是个好东西?(曹禺《曹禺选集》)

(2)他……还配上报纸?(北京人的自述)

(3)江山是唱戏唱出来的?(北京人的自述)

(4)“你找我谈心——就是谈这个?”雨翔失望道。(韩寒《三重门》)

所谓“语调是非问”并非真的要求对方给以回答,而主要在于显示发问人的心理情绪和主观态度。这可描述为:因疑生否,用问显示否定性倾向,但这并不等同于正面否定。

而语气词是非问,包括“吗”字是非问、“吧”字是非问与“啊”字是非问,它们体现的疑惑指的是未知,是不清楚、不知道,所以提出询问,要求回答。我们以前在讨论疑惑时,常常把“未知”跟“不解”混淆起来,许多问题就讲不清。因此,“疑惑度”需要进一步区分为“未知度”与“不解度”。

从“不解”的疑惑到否定,只是一步之遥。“语调是非问”,只要发问人的语气稍微再强一些(如添加重音),就变成反问句了,而且这类语调是非问几乎都可以轻而易举添加“难道”“岂不是”“莫非”等反诘副词,可见其语义倾向是一致的。例如:

(5)【难道】你连这个也相信?那些浅的文章是浅的人写出来的,叫“美化”。

(6)车主道:“有什么好讲,快交几十块啊,【莫非】想赖掉?乘不起就别乘,自己跑回来。”(韩寒《三重门》)

(7)难道他老了?(北京人的自述)

(8)当初梁粹君就栽在上海“夜不眠”,莫非这黑店生意兴隆又开了分店?(韩寒《三重门》)

(5)—(8)这几例,实际上都不需要对方回答,例(5)(6)两句(句中【】原文没有的,表示这里可以添加反诘副词,那么就变成典型反问句),发问人自己的后续句就明确显示了自己持否定的态度,可见事实上已经接近于反问句了。例(7)(8)本来就已经使用了“难道”等表示反诘副词,更显示了说话人的否定的态度,显然已是反问句了。可见,是非问中,最容易变为反问句的就是“语调是非问”。

而且,正因为发问人持否定态度,在话语里往往会有贬义的讽刺词语或句子夹杂其间。例如:

(9)读书就为钱,我现在目的达到了,还读个屁书?(韩寒《三重门》)

(10)你听说了吗,四班里一个女的考不好自杀了,你不知道?真是消息封闭,你在深山老林里啊!(韩寒《三重门》)

2.相比较而言,“吗”字是非问的怀疑是真的不知道、不明白,属于求知性的。“吗”字是非问,单独时很难理解为反问句,往往需要加上“难道”等反诘语气副词才可以构成,试比较:

(11)a.这种追求难道是一件值得别人同情的事吗?

b.这种追求是一件值得别人同情的事吗?

(12)a.如今吕不韦难道会放过你吗?

b.如今吕不韦会放过你吗?

(13)a.如果我们向齐王进攻,岂不是帮助吕氏叛乱吗?

b.如果我们向齐王进攻,是帮助吕氏叛乱吗?

以上三例“吗”字是非问,如果去掉反诘副词“难道”等,就变成一般的是非问了,除非在口语里,使用特别的语气,重音落在“是”“会”“是”上面。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否定形式的语调是非句,这样的反问语气就更加强烈,惊讶、不可思议的意味更加浓郁。例如:

(14)你没看见现在杂志上这么这么多的交笔友启事?(韩寒《三重门》)

(15)这不就等于罚了一份书钱?(北京人的自述)

同样,否定形式的“吗”字是非问,也很容易构成反问句,即使没有“难道”等副词的帮助。例如:

(16)你不是挺高兴吗?这次怎么了?(韩寒《三重门》)

(17)不是四年一回探亲假吗?(北京人的自述)

可见,“语调是非问”不论否定形式还是肯定形式都非常容易变成反问句,因为从不解的怀疑到否定,往往只是程度略微加强即可。而“吗”字是非问往往只有否定格式才比较容易变成反问句,因为肯定形式的询问是常规格式,好像是出乎意料的,表达的是非常怀疑。试比较:

(18)今天是星期三吗?(自拟)

(19)今天不是星期三吗?(自拟)

例(18)是常用的肯定句式,属于无标记类型,语调平和,一般性询问求答,如果要变成反问句,必须有另外的形式标记,包括口语上的重读、书面上的反诘副词“难道”等。例(19)是否定句式,属于有标记类型,所以就比较容易构成反问句。

“啊”字是非问情况介于语调是非问跟“吗”字是非问之间,由于语气词“啊”带有惊讶的意味,更加接近于反问,但是如果添加反诘副词或句子重音,那就特别容易构成反问句。试比较带或者不带“难道”的“啊”字是非问句,就能够体会出其中的差别:

(20)a.这是唱啊?(曹禺《曹禺选集》)

b.难道这是唱啊?

(21)a.噢,我就该一辈子趴在椅子上改作业啊?(北京人的自述)

b.噢,难道我就该一辈子趴在椅子上改作业啊?

3.至于“吧”字是非问根本不存在反问的语义基础,即使加上语调、重音,也无法转化为反问句。如果硬要添加“难道”等副词,问句更加无法成立。例如:

(22)a.这儿大多数是临时工吧?(白文渊《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

b.*这儿大多数岂不是临时工吧?

(23)a.您在北京住了好几代了吧?(何秀珍《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

b.*您在北京难道住了好几代了吧?

否定形式的“吧”字句也无法构成反问句,因为发问人既然基本知道否定性答案,只是要求对方予以证实,当然也跟“反问”的否定性语义倾向是不匹配的。例如:

(24)a.他不敢打你吧?(李英良《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

b.*难道他不敢打你吧?

(25)a.你可满意了吧?(《佛法概要》)

b.*你岂不是可满意了吧?

总之,在是非问句中,语调是非问是最容易转化为反问句的,“啊”字是非问以及“吗”字是非问可以有条件地不同程度的转化,只有“吧”字是非问是绝对不能转化为反问句的。是非问变为反问句,最容易的办法就是添加反诘副词“难道”“岂不”“何必”;其次则是句子重音,如落在能愿动词或判断动词上面;再次则是否定句构成的是非问。可见,反诘副词、句子重音以及否定式是是非问转化为反问句的形式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