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制约”“话语环境”以及“历史演变”

四、“语义制约”“话语环境”以及“历史演变”

在研究观念上,我们认为特别需要有一个重大的突破:一是观察的视角需要深化,即不仅注意句法结构的特点,而且更要考虑语义制约,这是以往语法虚词诠释最忌讳最不愿接触的因素,我们必须正视,而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二是观察的视线需要拓宽,即不仅注意句子本身的特点,而且更要引进话语环境,即关注出现该虚词的句子前后的句子(俗称上下文),这就超出单句的束缚,进入到话语层面,换言之,引进话语交际中制约该句子话语意义的语言条件。三是不仅注意共时的虚词词义的差异,而且还要关注其历史演变,追溯其虚化的途径。只有这样,我们的虚词词典的编撰才有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1.强调语义制约,有许多虚词,特别是描摹性副词,单单从句法上考虑,很难予以区分。特别需要注意该类虚词使用的语义制约条件,例如“按时”:

(1)确保2005年按时发射。

(2)每天应按时睡觉,准时起床。

“按时”能够组合的词语在语义上有特殊的要求,往往是在时点上预先约定或计划好的动作行为,如例(1);而且有相当部分还是有规律的,天天、月月或年年循环进行的动作行为,如例(2)。而且这些被修饰的动词都应该是自主性的或者规律性的,否则难以组合,或至少组合频率很低或者不可理解。例如:*按时打架、*按时呼吸、*按时生病。

我们尤其要注意该类虚词所要求的特殊语义条件,在比较中彰显它们的差异。例如副词“分头”与“分期”“分批”:

(1)朱志伟等人驾车分头逃离现场。

(2)中央组织12个督查组分头到18个省区市督促检查。

(3)士官实行分期服现役制度。

(4)德军将分期分批裁减部分大型军备采购项目。

(5)第一步用航天飞机把一个个部件分批送到低卫星轨道。

(6)驻伊陆上自卫队440人将分批派往目的地。

“分头”要求行为主体(通常是主语)与客体(通常是宾语或者介词宾语)必须是复数,起码是双数,单数绝对不行。而且该动作行为也应该是可以分开两个以上方面来进行的,着眼于空间齐头并进,语义上无法分开进行的判断动词、领有动词等都很难被修饰。

至于“分期”与“分批”涉及的对象不仅要求总体是复数,而且关键是着眼于时间上前后进行,绝对不能同时进行。但是两者还有区别:“分期”是强调分期限,批次是隐含的;“分批”强调是分批次,时间是隐含的。

2.强调话语环境,往往需要引进“上下文”,尤其是“上文”来考查。例如语气词“呗”到底表示什么意思众说纷纭,至少有表示“不在乎”“勉强同意”等多种语义解释。这些显然跟上下文密切相关,否则无从确认。但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语气词“呗”,必定出现在后续句里,不能出现在首发句里。换言之,必然是说话人对对方言行的表态,而绝对不可能是首发句,不能自说自话。例如:

(7)领导问:“当初有人说闲话,你知道不?”她回答:“知道,说就说呗,我不是那种人,时间可以做证明。”

(8)一位菜农坦率地讲道:“怕什么?你涨我也涨呗。”例(7)是针对问话“有人说闲话”;例(8)似乎是首发句,其实是针对对方的问话“怕不怕”而发的,还是后续句。

我们特别强调“语义制约”与“话语环境”,就是因为以往的虚词诠释对这两方面特别不够重视。事实说明,抓住这两点,将会在虚词诠释方面有重大的突破。

3.在历史演变方面,我们也需要加以特别的关注,这是现有虚词词典很少涉及的。例如副词“多亏”的“亏”本来是动词,《说文》解释为“亏,气损也”。段注引申为“凡损皆曰亏”,再引申为“欠缺、短少”,与“盈”“满”相对。先秦直到汉唐,乃至宋代,都表示这种意义。在元杂剧中出现了大量的表示“庆幸”义的“亏”“多亏”等词,不过,这里的“多”用来修饰“亏”,还未凝固成词,而且所带的基本上都是名词性词语,名词性宾语后面往往还跟着动作行为,如果去除中间的停顿,就变成小句了。例如:

(9)此一场大功,多亏了[大夫也]。(郑廷玉《楚昭王疏者下船》)

(10)秀才,多亏[你也,寄书到此,远路劳神]。(尚仲贤《洞庭湖柳毅传书》)

(11)非小官之能,多亏[大夫用计也]。(高文秀《保成公径赴渑池会》)

例(9)“多亏”带名词性宾语,用“也”煞句;例(10)也带名词性宾语,也用“也”煞句,接着还有动词性的下文;例(11)则带动词性的宾语,最后也用“也”煞句。这三个例句正好反映了从名词性宾语到动词性宾语的演变过程,也显示了“多亏”从动词虚化为副词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