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了之”构式语义倾向的不同视角

三、“一V了之”构式语义倾向的不同视角

该构式义是“语义增值”的产物,“一V了之”的构式义,实际上涉及两个不同的视角:一是行为主体视角。选择“一V了之”,显然他的内心尽管不太喜欢X,但是面对两难权衡后,不得不作出某一选择,是无奈而选。因而语义倾向于表达积极正面义。二是说话者对这一选择的主观评价视角。从这个视角来看,往往认为这虽然可以理解,但实际上是一种消极逃避的行为,有简单化倾向,态度往往是贬斥的,不赞成的,因而语义倾向于表达消极否定义。这就使该构式呈现出非常有趣的现象:在行为主体者看来,该构式义是积极的、可取的;在说话者看来,该行为的选择往往可能是有欠缺的,是消极的、否定的。这就表现为该构式在实际使用时的正反两面性趋势。

我们利用“中国知网”,查阅了其收录的人文社科类论文题目,获得144个由“一V了之”框式结构构成的论文题目,发现该框式义主要表示的是说话者的态度,以消极否定倾向占多。根据否定表达方式分类,大体上可分为四种类型,其中高频使用的是否定句式和反问句式,占总数的84.5%:

(一)否定句。该框式结构前面用“不要、不能、不可、莫要”等否定成分,共计78例,占54%。例如:

(1)决不能把职工一推了之。(《企业管理》1998年第8期)

(2)对“大学竞价排行榜”不可一笑了之。(《教育与职业》2012年31期)

(3)莫要一送了之。(《乡镇论坛》1996年12期)

(4)高校债务不宜一化了之。(《教育与职业》2012年10期)

(二)反问句。常跟“岂能、岂可、怎能、焉能”等反问语气副词配合,共计44例,占30.5%。例如:

(5)临时工因公负伤,企业岂能一推了之?(《劳动保护》1995年7期)

(6)侵权商品岂可一烧了之?(《中国工商管理研究》1999年10期)

(7)职工患职业病单位焉能一推了之?(《中国劳动》2003年5期)

(8)怎能一罚了之?(《乡镇论坛》1995年11期)

(三)句中的词语或上下文表示贬斥义(如“切忌、避免、防止”等),共计8例,占5.5%。例如:

(9)公开选拔切忌一选了之。(《支部建设》2002年7期)

(10)强化巡视结果运用避免“一巡了之”。(《新型工业化》2014年10期)

(11)官微应避免“一删了之”的粗放管理(《计算机与网络》2015年底5期)

(12)交通肇事后“一逃了之”重刑伺候。(《今日科苑》2003年4期)

(四)正反问句或者是非问句。表面上似乎没有明显的否定倾向,但是借助于上下文的提示,尤其是带有故意设问的意味,明显能够反映出隐含的否定倾向。这类问句,如果有上下文的提示,否定性的意思就更加清晰了。共计7例,占5%。例如:

(13)“最美妈妈”能否一奖了之?(《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30期)

(14)华冠是否该“一破了之”?(《投资北京》2009年10期)

(15)中国式过马路:一罚了之?(《决策》2013年6期)

(16)季节工可以一用了之吗?(《工友》2004年9期)

以上四类相加为137例,占全部标题的95%。可见,这一框式结构使用的语境,主要表示说话者主观认定的消极否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