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静态描述与动态变化的差异
我们对副词的释义往往比较关注静态的情况,而对动态的变化则缺乏一种敏感,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多元比较,在比较中寻找其差异与特点。[3]比如“悄然”,《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形容寂静无声”。先观察实例:
(1)有的被歌声打动悄然放慢了脚步。
(2)当场付清钱款,带着这枚珍品悄然离去。
(3)凌晨2点,寒气逼人,不少转移群众已经悄然入睡。
(4)张庆伟悄然坐在后排。
例(1)的“放慢了脚步”与例(2)的“离去”不可能完全的寂静无声,显然,这里不是静态的描写,而是动态的自控,是主体人为的,有意识的控制,尽力不发出什么声响。“悄”的本义是指没有声音或者声音很低,可见不是真的“寂静无声”,而是人主观上有意掌控,尽量不发出声音。准确的解释应该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举止行为,尽量避免发出响声,或者把声音控制得很低。”
如果用近义副词“静静地”进行替换,例(1)明显不行,例(2)—(4)似乎可以,但是这只是静态的描写,缺少了“悄然”的动态,两者的区别关键是一个描写“客观状态”,一个彰显“主观控制”。至于“默然”侧重于不说话、不发表意见。高频组合是“默然不语”“默然无语”。例如:
(5)总理听了,默然良久。
(6)罗昌仁默然戴好安全帽。
(7)陈正兴默然离去。
因此,例(1)(2)(3)都不能换为“默然”。即使例(1)可以换成“默然”,意思也是不同的。试跟例(7)比较,就还会发现,同样是“离去”,一个强调不发出声响,一个侧重不发表意见。
“悄然”进一步引申为“低调地,不声张,不惊动他人,不造成影响”,也作“悄悄然”。例如:
(8)18年前,我曾经以私人身份悄然踏上中国土地。
(9)中国队外籍主教练——“银狐”哈里斯悄然现身晋江祖昌体育馆。
还可以移用到事物上,采用的是拟人手法,表示“不声不响、不造声势、没产生影响”。例如:
(10)冬去春来,一九九二年悄然而至。
(11)万千雨点也从空中悄然飘下。
(12)每年将约有200亿元的财富从存款者手中悄然流失。
(13)中国高校悄然出现不想就业一族。
对一些社会活动则侧重于“低调地、不声张地进行”。例如:
(14)一个海纳百川的国际人才港正在悄然形成。
(15)学术休假制在部分高校悄然推行。
(16)社会万象网络悄然进入中国年轻人的恋爱空间。
(17)宠物美容等“另类美容”也悄然走俏。
以上这些引申义的“悄然”当然更不能用“静静(地)”“默然”来替换了。